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2.6~3.8mm,体壁褐色,密布相互连接的灰色鳞片。前胸背板和鞘翅的中区无鳞片,呈暗褐色斑。喙端部和腹面触角沟两侧、头和前胸背板基部、眼四周前、中、后足基节基部、腹部三四节的腹面及腹部的末端被黄色圆形鳞片。喙和前胸背板约等长,两侧边近于直,只前端略收缩。鞘翅明显具肩,肩斜。翅端平截或稍凹陷,行纹细不明显,每行间被至少3行鳞片,第1、3、5、7行中部之后上有瘤突。腿节棒形不具齿。胫节细长弯曲,中足胫节两侧各有一排长的游泳毛。雄虫后足胫节无前锐突,锐突短而粗,深裂呈两叉形。雌虫的锐突单个的长而尖,有前锐突。 2、卵:长约0.8mm,圆柱形,两端圆略弯,珍珠白色。 3、老熟幼虫:体长约10mm,白色,无足。头部褐色。体呈新月形。腹部2~7节背面有成对向前伸的钩状呼吸管,气门位于管中。 4、蛹:白色,大小、形状近似成虫,在似绿豆形的土茧内。

发生规律

半水生昆虫,成虫在地面枯草上越冬,3月下旬交配产卵。卵多产于浸水的叶鞘内。初孵幼虫仅在叶鞘内取食,后进入根部取食。羽化成虫从附着在根部上面的蛹室爬出,取食稻叶或杂草的叶片。成虫平均寿命76天,雌虫寿命更长,可达156天。危害时虫口密度可达每平方米200头以上。 稻水象甲有两性生殖型和孤雌生殖型,发生在中国的均属孤雌生殖型。 稻水象甲的危害:成虫和幼虫均能为害,幼虫蛀食稻根,轻的呈现一横排小孔,重的秧叶折断,漂浮水面,大龄幼虫甚至咬断根,造成漂秧死株、死穴现象;成虫在水稻叶尖、叶沿或顺叶脉取食叶肉,仅留下表皮,形成长短不一的白色纵条斑,使稻株枯萎,分蘖减少,严重时全株萎缩花白,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禁止从疫区调运秧苗、稻草、稻谷和其他寄主植物及其制品,防止用寄主植物做填充材料。对来自疫区的交通工具、包装填充材料应严格检查,必要时做灭虫处理。 2、稻田秋耕灭茬:可大大降低田间越冬成虫的成活率。结合积肥和田间管理,清除杂草,以消灭越冬成虫。 3、保护利用天敌:保护青蛙、蟾蜍、蜘蛛、蚂蚁、鱼类等天敌。应用白僵菌和线虫对其成虫防治有效。 4、药剂防治:重点防治越冬代成虫。主要在秧苗期和移栽后针对成虫防治。使用醚菊酯、氯虫·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等。防治一代幼虫,主要在水稻分蘖期后针对幼虫防治,毒土撒施,使用氯虫·噻虫嗪和吡虫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