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情况 草地贪夜蛾又称秋黏虫,适生区域广、迁飞能力强、繁殖倍数高、暴食危害重、防控难度大,以取食玉米、水稻、小麦、甘蔗等多种禾本科作物为主,我市5月10日联合乡镇普查,已确认法相岩办事处、大甸镇、马坪镇等乡镇发生,平均为害株率为1%,最高为14.5%,虫龄1-3龄的占50%,发生面积约600。各乡镇要加强监测调查,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务必在草地贪夜蛾入侵初期和零星发生时及时处置,避免出现虫口密度剧增、危害范围急剧扩大的恶劣局面。
二、危害状 在玉米上,1-3龄幼虫通常在夜间出来为害,多隐蔽在叶片背面取食,取食后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低龄幼虫还会吐丝,借助风扩散转移到周边的植株上继续为害。4-6龄幼虫对玉米为害更为严重,也可将整株玉米的叶片取食光,造成玉米生长点死亡,影响叶片和果穗的正常发育。
三、草地贪叶蛾形态与识别特征: 1.卵 卵呈圆顶型,卵上有鳞毛覆盖,通常100~200粒卵堆积成块状,初产时为浅绿或白色,孵化前渐变为棕色。2.幼虫 头部有“Y”形纹;尾部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个大黑斑。3.蛹 呈椭圆形,红棕色,老熟幼虫落到地上借用浅层的土壤做一个蛹室,形成土沙粒包裹的茧;亦可在为害寄主植物如玉米雌穗上化蛹。4.成虫 雄虫前翅深棕色,具黑斑和浅色暗纹,翅痣呈明显的灰色尾状突出;雌虫前翅灰色至灰棕色。后翅灰白色,翅脉棕色并透明。
四、防控技术
早发现、早处理。要在发生初期、零星分布的时期及时防控。成虫诱杀技术:在成虫发生期,利用性诱技术进行成虫诱杀。幼虫防治技术:抓住低龄幼虫的防控最佳时期进行。一是生物防治,在卵孵初期选择白僵菌、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二是应急防控,可选用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菌素、氟氯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