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查询 > 药剂药械

2021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

2022-03-23 09:03 来源:全国农技推广网 作者: 【字体:

2021年,全国农技中心联合科研、教学系统有关单位,继续组织北京、河北、山西等25个省(区、市)的100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对稻飞虱、水稻二化螟、麦蚜、小麦赤霉病、烟粉虱、稻(麦)田杂草等7种一类病虫害、14种二类病虫害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本年度系统测定田间常用51个农药品种(监测对象、涉及农药品种及抗药性分级标准分别见表1—表3),有关病虫草种类及其涉及的农药品种抗药性评估结果如下。

表1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对象、农药品种及监测方法

作 物

监测

对象

监测农药品种

监测方法

敏感基线依据

水  稻

褐飞虱

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呋虫胺、氟啶虫胺腈、三氟苯嘧啶、噻嗪酮、毒死蜱、吡蚜酮

稻茎浸渍法

稻苗浸渍法

NY/T 1708—2009

白背飞虱

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噻嗪酮、毒死蜱、吡蚜酮

稻茎浸渍法

NY/T 3159—2017

灰飞虱

噻虫嗪、烯啶虫胺、吡蚜酮、毒死蜱

稻苗浸渍法

NY/T 2622—2014

稻纵卷叶螟

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

稻苗浸渍法

南京农业大学提供

二化螟

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毒死蜱

点滴法

稻苗浸渍法

NY/T 2058—2014

稻瘟病

吡唑醚菌酯、嘧菌酯

菌丝生长速率

区分剂量法

中国农业大学提供

恶苗病

氰烯菌酯

菌丝生长速率

抑制法

中国农业大学提供

稗  草

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噁唑酰草胺

整株栽培法

NY/T 2728—2015

千金子

氰氟草酯

整株栽培法

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提供

小  麦

麦  蚜

吡虫啉、啶虫脒、氟啶虫胺腈、抗蚜威、高效氯氰菊酯

玻璃管药膜法

NY/T 2726—2015

赤霉病

多菌灵、戊唑醇、咪鲜胺、丙硫菌唑、氰烯菌酯

菌丝生长速率

抑制法

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提供

节节麦

甲基二磺隆

整株生物测定法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提供

雀  麦

啶磺草胺

整株生物测定法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提供

菵  草

炔草酯、甲基二磺隆

整株生物测定法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提供

多花黑麦草

炔草酯、甲基二磺隆

整株生物测定法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提供

玉  米

草地贪夜蛾

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虫螨腈

饲料药膜法

点滴法

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提供

棉  花

棉铃虫

高效氯氟氰菊酯、辛硫磷、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浸叶接虫法

NY/T 2916—2016

棉  蚜

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丁硫克百威、氟啶虫胺腈、氟啶虫酰胺

浸叶接虫法

中国农业大学提供

蔬  菜

小菜蛾

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虫螨腈、多杀霉素

浸叶接虫法

NY/T 2360—2013

甜菜夜蛾

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甲氧虫酰肼、多杀霉素

浸叶接虫法

NY/T 2361—2013

烟粉虱

溴氰虫酰胺、螺虫乙酯、噻虫嗪

琼脂保湿浸叶法

浸茎系统测定法

NY/T 2727—2015

二斑叶螨

阿维菌素、腈吡螨酯、联苯肼酯、乙唑螨腈、哒螨灵、丁氟螨酯

琼脂保湿浸叶法

NY/T 3539—2020


表2 害虫抗药性水平的分级标准

抗药性水平分级

抗性倍数(倍)

低水平抗性

5.0 < RR ≤ 10.0

中等水平抗性

10.0 < RR ≤ 100.0

高水平抗性

RR > 100.0

表3 杂草抗药性水平的分级标准

抗药性水平分级

抗性指数(倍)

低水平抗性

1.0 < RI ≤ 3.0

中等水平抗性

3.0 < RI ≤ 10

高水平抗性

RI > 10

1  水稻有害生物的抗药性状况

1.1 褐飞虱

1.1.1 监测结果

1.1.1.1 对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调节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种群对第一代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大于2000倍),对烯啶虫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1—23倍),对第二代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大于700倍),对第三代新烟碱类药剂呋虫胺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47—178倍)。对砜亚胺类药剂氟啶虫胺腈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6.6—32倍),对介离子类药剂三氟苯嘧啶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1—13倍),其中监测到江苏宿迁种群对三氟苯嘧啶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3倍。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三氟苯嘧啶抗性呈上升趋势,首次监测到有中等水平抗性种群,但对其他新烟碱类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1.1.2 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种群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噻嗪酮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大于1000倍)。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1.1.3 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种群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1—89倍)。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毒死蜱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1.1.4 对吡啶甲亚胺类药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吡啶甲亚胺类药剂吡蚜酮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大于50倍)。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吡蚜酮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但据有关省植保站反映,由于吡蚜酮被作为防治褐飞虱主打药剂连续多年使用,使用量已从6克(按有效成分计算)提升到10克(按有效成分计算),田间防治效果已下降到80%左右,应引起水稻主产区各级植保机构的高度重视。

1.1.2 对策建议

鉴于目前褐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均已产生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停止使用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防治褐飞虱;严格限制呋虫胺、三氟苯嘧啶、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最好使用1次;吡蚜酮不提倡单独使用,要与其他速效性药剂混配使用。在褐飞虱防治过程中,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应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延缓抗药性发展。

1.2 白背飞虱

1.2.1 监测结果

目前监测地区白背飞虱种群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噻嗪酮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49—194倍),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7—49倍),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以及吡啶甲亚胺类药剂吡蚜酮都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对吡虫啉抗性倍数1.5—20倍、对噻虫嗪抗性倍数1.4—12倍、对呋虫胺抗性倍数1.3—20倍,对吡蚜酮抗性倍数1.1—27倍),对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三氟苯嘧啶处于敏感状态。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白背飞虱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2.2 对策建议

鉴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通常混合发生,且目前褐飞虱已对噻嗪酮、吡虫啉、噻虫嗪产生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暂停使用噻嗪酮防治白背飞虱,限制吡虫啉、噻虫嗪使用次数,轮换使用呋虫胺、氟啶虫胺腈、三氟苯嘧啶等药剂,延缓抗药性发展。

1.3 灰飞虱

1.3.1 监测结果

目前监测地区灰飞虱种群对新烟碱类药剂烯啶虫胺,以及吡啶甲亚胺类药剂吡蚜酮等药剂处于敏感状态,对噻虫嗪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9—5.9倍),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5—28倍)。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灰飞虱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3.2 对策建议

在灰飞虱产生抗药性地区,严格限制毒死蜱使用次数,轮换使用烯啶虫胺、吡蚜酮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防治灰飞虱;在水稻生长后期,当灰飞虱与褐飞虱混合发生时,不宜使用噻虫嗪进行防治。

1.4 稻纵卷叶螟

1.4.1 监测结果

1.4.1.1 对双酰胺类药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稻纵卷叶螟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2—22倍),其中监测到广西宾阳、湖南长沙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22倍、13倍。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稻纵卷叶螟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呈上升趋势,首次监测到有中等水平抗性种群。

1.4.1.2 对大环内酯类药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稻纵卷叶螟种群对大环内酯类药剂阿维菌素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4.5—17倍),其中监测到湖南邵东种群对阿维菌素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7倍。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稻纵卷叶螟对阿维菌素抗性呈上升趋势,首次监测到有中等水平抗性种群。

1.4.2 对策建议

在稻纵卷叶螟防治过程中,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应交替、轮换使用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等不同作用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限制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使用次数,延缓抗药性发展。

1.5 二化螟

1.5.1 监测结果

1.5.1.1 对双酰胺类药剂抗性

浙江东部沿海地区、安徽沿江地区、江西环鄱阳湖地区、湖南中南部地区二化螟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52—1293倍);湖北省部分稻区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4—108倍);江苏、四川省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仍处于敏感状态。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高水平抗性区域已由浙江、江西、湖南省扩展至安徽、湖北省,应引起有关省植保机构高度重视。

1.5.1.2 对大环内酯类药剂抗性

浙江东部沿海地区、江西环鄱阳湖地区、湖南中南部地区二化螟种群对大环内酯类药剂阿维菌素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1—173倍);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省二化螟种群对阿维菌素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8.1倍)。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江西省部分稻区二化螟种群对阿维菌素抗性倍数增加1—2倍。

1.5.1.3 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

浙江、江西、湖南省大部分稻区二化螟种群对有机磷类药剂三唑磷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3—113倍),对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2—35倍);安徽、湖北、江苏、四川省二化螟种群对三唑磷、毒死蜱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对三唑磷抗性倍数1.0—8.2倍,对毒死蜱抗性倍数1.0—6.4倍)。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二化螟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5.2 对策建议

二化螟对杀虫剂抗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其中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省大部分稻区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高水平抗性,对阿维菌素、三唑磷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因此二化螟抗性治理要采取分区治理措施,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停止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在中等水平抗性以下地区继续限制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毒死蜱等药剂使用次数,轮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双酰肼类药剂,避免二化螟连续多个世代接触同一作用机理的药剂。同时,为应对二化螟抗药性问题,在采取低茬收割、深水灭蛹、性诱控杀等非化学防控措施的基础上,改变施药方式,采用秧苗药剂处理技术来早期防控二化螟,减少大田期施药次数和农药使用量。

1.6 稻瘟病

1.6.1 监测结果

从辽宁、浙江、湖北省6个县市采集的水稻病样上随机分离纯化共获得182株稻瘟病菌菌株。经抗药性检测,发现4株稻瘟病菌菌株对吡唑醚菌酯产生抗性,4株菌株对嘧菌酯产生抗性,抗性频率均小于3%。

1.6.2 对策建议

稻瘟病菌已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产生零星的抗性,建议生产中使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防治水稻稻瘟病时,注意与稻瘟灵、三环唑、咪鲜胺等其它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交替、轮换使用,延缓抗药性发展。

1.7 水稻恶苗病

1.7.1 监测结果

从辽宁、黑龙江、安徽等6省的9个县市采集的水稻病样上随机分离纯化共得到281株水稻恶苗病菌菌株。经抗药性检测,发现102株恶苗病菌对氰烯菌酯产生抗性,黑龙江省抗性菌株占比最高,抗性频率达93.6%, 其中高抗菌株为63%;浙江、安徽省抗性菌株占比较高,抗性频率均大于58%,抗性菌株均以高抗为主;辽宁、湖北、云南省也发现有较高频率的抗性菌株存在,抗性频率为5.2%—20%。结果表明,抗氰烯菌酯的水稻恶苗病菌在我国处于发展和蔓延态势,特别是黑龙江、浙江、安徽省的部分稻区恶苗病菌种群已对氰烯菌酯产生了高水平抗性。

1.7.2 对策建议

在氰烯菌酯抗性严重的黑龙江、浙江、安徽等地区应暂停使用氰烯菌酯及其复配药剂,降低药剂的选择压;在其它地区,注意氰烯菌酯与戊唑醇、咪鲜胺等三唑类、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或咯菌腈等其它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混配或轮换使用,延缓抗药性发展。此外,需注意从无病地区引种,尽量避免种子带菌。

1.8 稻田杂草

1.8.1 稗草监测结果

1.8.1.1 对二氯喹啉酸抗性

从辽宁、江苏、湖南等10省(市)的53个县市稻田中采集得到188个稗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二氯喹啉酸抗性频率为91.5%,其中78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41.5%;浙江、江苏、黑龙江省高水平抗性比例都超过50%,其中浙江省高水平抗性比例最高,为57.1%。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稗草对二氯喹啉酸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1.8.1.2 对五氟磺草胺抗性

从辽宁、江苏、湖南等10省(市)的53个县市稻田中采集得到185个稗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五氟磺草胺抗性频率为76.8%,其中47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25.4%;江西、湖南、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中等水平以上抗性频率均超过60%,抗性频率分别为71.4%、70.8%、70.4%和60.0%,其中江西省抗性频率最高。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稗草对五氟磺草胺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1.8.1.3 对氰氟草酯抗性

从辽宁、江苏、湖南等10省(市)的53个县市稻田中采集得到188个稗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氰氟草酯抗性频率为65.4%,其中15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8.0%;浙江、湖北、江西、江苏和湖南等省中等水平以上抗性频率均超过40%,抗性频率分别为57.1%、50.0%、50.0%、48.6%和41.7%,其中浙江省抗性频率最高。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稗草对氰氟草酯抗性发展较快,抗性频率增加13%,向高水平抗性发展风险较大。

1.8.1.4 对噁唑酰草胺抗性

从辽宁、江苏、湖南等10省(市)的53个县市稻田中采集得到182个稗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噁唑酰草胺抗性频率为15.4%,其中从浙江省稗草种群样本中检测到1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0.5%。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稗草对噁唑酰草胺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1.8.2 千金子监测结果

从江苏、浙江、湖南等6省的27个县市稻田中采集得到129个千金子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氰氟草酯抗性频率为78.3%,其中14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10.9%;浙江、江苏、湖南省高水平抗性比例都超过10%,其中浙江省高水平抗性比例最高,为28.6%。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千金子对氰氟草酯抗性发展较快,抗性频率增加20%以上,抗性风险较大。

1.8.3 对策建议

稻田杂草防控要立足治早治小、封杀结合的防控策略,突出土壤封闭处理技术应用,减轻后期茎叶处理防控压力。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当前稻田杂草抗药性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直播稻区,稗草种群对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抗性频率较高,鄱阳湖地区稗草种群对氰氟草酯抗性发展较快,江苏、浙江等地区千金子种群对氰氟草酯抗性发展较快,需轮换使用其他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

2  小麦有害生物的抗药性状况

2.1 麦蚜

2.1.1 监测结果

目前监测地区荻草谷网蚜种群对吡虫啉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9—67倍),其中湖北襄阳、陕西咸阳和河南信阳种群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大于67倍;对拟除虫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5—12倍),其中山西运城种群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2倍);对氟啶虫胺腈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5.4倍);对抗蚜威、啶虫脒处于敏感状态。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湖北、河南、陕西等省的荻草谷网蚜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倍数均在67倍以上(目前测定方法的最高有效值),实际这些种群达到了高水平抗性,应引起有关省植保机构高度重视。

目前监测地区禾谷缢管蚜种群对氟啶虫胺腈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5—9.3倍),其中北京平谷种群处于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9.3倍);对新烟碱类吡虫啉、啶虫脒,氨基甲酸酯类抗蚜威、拟除虫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均处于敏感状态。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禾谷缢管蚜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2.1.2 对策建议

在麦蚜产生抗药性地区,严格限制含有吡虫啉的小麦拌种剂使用,中等以上抗性地区茎叶喷雾时轮换使用啶虫脒、高效氯氰菊酯、抗蚜威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实施镶嵌式分区施药策略。

2.2 小麦赤霉病

2.2.1 监测结果

2.2.1.1 对多菌灵抗性

从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7省74个县市采集的稻桩或小麦病穗上随机分离纯化共得到10319株小麦赤霉病菌菌株,经抗药性检测,对多菌灵抗性菌株3501株,其中江苏省抗性菌株占比最高,抗性频率为47.0%,安徽抗性频率为13.9%,河南、山东、湖北、河北、山西省菌株抗性频率均低于6%。

2.2.1.2 对三唑类药剂抗性

从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7省74个县市采集的稻桩或小麦病穗上随机分离纯化共得到10319株小麦赤霉病菌菌株,经抗药性检测,对戊唑醇抗性菌株1542株,江苏、河南、山西、湖北省检测到有抗性菌株,抗性频率为3.7%—41.9%,江苏、河南省抗性频率最高,均超过20%;没有检测到对咪鲜胺、丙硫菌唑产生抗性的菌株。

2.2.1.3 对氰烯菌酯抗性

从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7省74个县市采集的稻桩或小麦病穗上随机分离纯化共得到10319株小麦赤霉病菌菌株,经抗药性检测,没有检测到对氰烯菌酯产生抗性的菌株。

2.2.2 对策建议

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在多菌灵抗性严重的江苏、安徽省停止使用多菌灵及其复配药剂,轮换使用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丙硫菌唑、戊唑醇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严格限制每类药剂的使用次数。在使用三唑类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时,要按照产品农药登记的要求,保证足够的有效成分使用量(戊唑醇每亩有效成分使用量不低于8克),以延缓抗药性发展,减轻毒素污染。

2.3 麦田杂草

2.3.1 节节麦监测结果

从河北、山东、陕西等6省24个县市麦田中共采集得到85个节节麦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甲基二磺隆抗性频率为91.8%,其中有69个种群为低水平抗性,占监测总种群的81.2%,6个山西洪洞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的7.1%。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节节麦对甲基二磺隆抗性增强,田间抗性风险较大。

2.3.2 雀麦监测结果

从河北、河南、陕西等7省24个县市麦田中共采集得到91个雀麦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啶磺草胺抗性频率为12.1%,其中山西洪洞、河北无极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2.2%。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雀麦对啶磺草胺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2.3.3 菵草监测结果

从江苏、安徽、湖北省7个县市麦田中共采集得到40个菵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炔草酯抗性频率为82.5%,其中江苏、湖北省有17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42.5%,江苏、湖北省高水平抗性频率都达到50%;对甲基二磺隆抗性频率为52.5%,其中有7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主要集中在江苏省。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菵草对炔草酯、甲基二磺隆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2.3.4 多花黑麦草监测结果

从河南、江苏、山西、湖北省11个县市麦田中共采集得到39个多花黑麦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炔草酯抗性频率为66.7%,其中河南省有14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35.9%;对甲基二磺隆抗性频率为23.1%,其中有2个河南汝南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5.1%。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多花黑麦草对炔草酯、甲基二磺隆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2.3.5 对策建议

麦田杂草防控要立足冬前化除、封杀结合,减轻春季茎叶处理防控压力。鉴于部分麦区菵草、多花黑麦草对炔草酯、甲基二磺隆抗性频率较高,节节麦对甲基二磺隆抗性频率呈上升趋势,建议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停止使用炔草酯、甲基二磺隆,轮换使用其它不同作用机理药剂;中低水平抗性地区在采用多策略综合防控技术的基础上,可将上述药剂与其它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进行混配,减轻单一除草剂的选择压力,延缓抗药性发展。

3  玉米害虫的抗药性状况

3.1 草地贪夜蛾

3.1.1 监测结果

目前监测地区草地贪夜蛾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倍数1.1—5.7倍,对四氯虫酰胺抗性倍数1.7—5.5倍),其中监测到福建福州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云南昆明种群对四氯虫酰胺产生低水平抗性;对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其中监测到广东广州种群对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都处于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7.7倍、5.9倍;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处于敏感状态。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草地贪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抗性均呈上升趋势,都监测到有低水平抗性种群。

3.1.2 对策建议

在草地贪夜蛾发生早期、密度低的地区,优先使用微生物农药和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措施,在高发期再使用化学农药。同时,在草地贪夜蛾周年繁殖区、迁飞过渡区、重点防范区实施区域统一的空间轮换用药策略。鉴于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存在田间抗性进化风险,要严格限制其使用次数,交替轮换使用其他不同作用机理杀虫剂。

4  棉花害虫的抗药性状况

4.1 棉铃虫

4.1.1 监测结果

4.1.1.1 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抗性

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高效氯氟氰菊酯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5—72倍),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种群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4—13倍)。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华北棉区部分地区棉铃虫对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呈下降趋势。

4.1.1.2 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

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有机磷类药剂辛硫磷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9—41倍),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种群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5—5.3倍)。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棉铃虫对辛硫磷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4.1.1.3 对双酰胺类药剂抗性

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2—59倍),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敏感状态。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棉铃虫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4.1.1.4 对大环内酯类药剂抗性

华北棉区、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种群对大环内酯类药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于敏感状态。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棉铃虫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4.1.1.5 对茚虫威抗性

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茚虫威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2—31倍),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敏感状态。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棉铃虫对茚虫威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4.1.2 对策建议

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应重点在华北棉区开展棉铃虫抗药性治理,继续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停止使用拟除虫菊酯类药剂,限制有机磷类、双酰胺类等药剂使用次数(每季棉花生长期使用1次),交替轮换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霉素、茚虫威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延缓抗药性发展。

4.2 棉蚜

4.2.1 监测结果

目前监测地区棉蚜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新烟碱类吡虫啉等药剂均处于高水平抗性(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倍数大于10000倍、对溴氰菊酯抗性倍数大于4500倍、对吡虫啉抗性倍数大于1000倍);对氨基甲酸酯类丁硫克百威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43—275倍);对氟啶虫胺腈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2—140倍),其中新疆库尔勒、河北衡水种群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51倍、140倍;对氟啶虫酰胺处于低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7.2—118倍),其中新疆奎屯种群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18倍。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棉蚜对氟啶虫酰胺抗性倍数增加2—10倍,对氟啶虫胺腈抗性倍数增加2—6倍。

4.2.2 对策建议

鉴于棉蚜已成为抗药性严重和难以治理的害虫之一,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综合抗性管理措施的基础上,科学使用杀虫剂防治棉蚜,停止使用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丁硫克百威、吡虫啉等药剂,轮换使用双丙环虫酯、氟啶虫酰胺、氟啶虫胺腈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或药剂组合防治棉蚜,延缓抗药性发展。

5  蔬菜害虫的抗药性状况

5.1 小菜蛾

5.1.1 监测结果

目前监测长三角蔬菜产区小菜蛾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处于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0—122倍),其中江苏南京种群抗性倍数最高,为122倍;对茚虫威、多杀霉素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对茚虫威抗性倍数7.0—100倍、对多杀霉素抗性倍数10-17倍),对虫螨腈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0—13倍)。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小菜蛾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5.1.2 对策建议

农业生产中,强调在小菜蛾低龄幼虫期施药防治,停止使用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在长三角蔬菜产区严格控制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茚虫威、多杀菌素等药剂在小菜蛾防治中的使用次数,每季蔬菜使用次数不超过1次,轮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溴虫氟苯双酰胺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和甘蓝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短尾杆菌等生物制剂。

5.2 甜菜夜蛾

5.2.1 监测结果

目前监测地区甜菜夜蛾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1—183倍),对茚虫威、甲氧虫酰肼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对茚虫威抗性倍数7.1—57倍、对甲氧虫酰肼抗性倍数7.0—23倍),对多杀霉素处于敏感状态。

5.2.2 对策建议

甜菜夜蛾作为抗药性严重的蔬菜害虫之一,对其防控要采用抗性综合管理措施。根据预测预报结果,强调在低龄幼虫期施药防治,继续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停止使用氯虫苯甲酰胺,严格控制甲氧虫酰肼、多杀霉素、茚虫威在甜菜夜蛾防治中的使用次数,每季蔬菜使用次数不超过1次,注意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药剂或药剂组合防治甜菜夜蛾,延缓抗药性发展。

5.3 烟粉虱

5.3.1 监测结果

目前监测地区烟粉虱卵对溴氰虫酰胺、螺虫乙酯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溴氰虫酰胺抗性倍数11—1002倍、对螺虫乙酯13—225倍),其中山西运城、山东济南、湖北武汉、湖南长沙种群对螺虫乙酯都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都在150倍以上;烟粉虱成虫对噻虫嗪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7.5—11倍)。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烟粉虱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5.3.2 对策建议

鉴于山东、山西、湖北、湖南蔬菜产区烟粉虱种群抗药性水平较高,需注意交替、轮换使用氟吡呋喃酮、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或药剂组合防治烟粉虱,延缓抗药性发展。

5.4  二斑叶螨

5.4.1 监测结果

目前监测地区二斑叶螨种群对阿维菌素、哒螨灵处于高水平抗性(对阿维菌素抗性倍数大于3000倍、对哒螨灵抗性倍数大于100倍),对丁氟螨酯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2—753倍),对腈吡螨酯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3—57倍),对联苯肼酯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6.2—21倍),对乙唑螨腈处于敏感状态。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二斑叶螨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5.4.2 对策建议

二斑叶螨用药防控策略中,应停止使用阿维菌素、哒螨灵,注意交替、轮换使用联苯肼酯、腈吡螨酯、乙唑螨腈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或药剂组合防治二斑叶螨,延缓抗药性发展。


【我要纠错】【打印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