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查询 > 规程规范

稻飞虱专刊

2012-06-07 09:06 来源:省植保植检站 作者:植保植检站 【字体:

一、稻飞虱概况

稻飞虱土名火蜢子、溶虫等,是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稻飞虱种类很多,但在我省造成严重灾害主要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7月底之前以白背飞虱占多数,以后以褐飞虱为主。一般年份,稻飞虱发生为害5代,对早稻、中稻、晚稻都带来较大危害,尤以对中、晚稻更甚。一般危害损失10-20%,严重为害损失40-60%,甚至绝收。

(一)白背飞虱

白背飞虱有三个虫态,成虫、卵、若虫,以成虫和若虫危害水稻。白背飞虱成虫又分两种类型,一是长翅型成虫,一是短翅型成虫。长翅型成虫体长4-5毫米,体灰黄有黑褐斑,前胸背板黄白色,前翅半透明。短翅型雌成虫体长4毫米左右,体肥大,翅短,仅及腹部一半,其余与长翅型同。卵长约0.8毫米,长卵圆形,微弯,产于叶鞘或叶片组织内,一般7-8粒单行排列。若虫近橄榄形,初孵时乳白色有灰斑,三龄后淡灰褐色。白背飞虱是喜温型昆虫,仅在我国海南、台湾、广东、广西南部、福建和云南南部有少量成虫、若虫、卵在再生稻、落粒稻上越冬,在北纬26度以北地区的广大稻区不能越冬。白背飞虱长翅型成虫有随气流远距离迁飞的习性,在我国东半部3月下旬至5月由北纬19度以南的中南半岛等热带终年发生地往北迁出,主降在珠江流域、闽南等地,成为迁入地初发虫源,经繁殖后,产生的长翅型成虫逐渐北迁至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等地,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向南随气流逐渐从江淮及长江中下游稻区往南回迁。虫源迁入的迟早、迁入次数、迁入量的多少,气候条件、品种布局和品种抗(耐)虫性、栽培技术和天敌因素与发生为害关系密切。白背飞虱卵产在叶鞘组织内,一只雌成虫可产卵200-600粒。7-11天孵化若虫,成虫寿命16-23天。

(二)褐飞虱

褐飞虱有三个虫态,成虫、卵、若虫,以成虫和若虫危害水稻。褐飞虱成虫也可分两种类型,长翅型成虫和短翅型成虫。长翅型成虫体长3.6-4.8毫米,暗褐色或淡褐色。短翅型成虫翅长不超过腹部,雌虫体肥大。褐飞虱将卵产在叶鞘和叶片组织内,长约0.6-1毫米,常数粒至一二十粒排列成串。若虫分5龄,初孵时淡黄白色,后变褐色。褐飞虱是喜温型昆虫,在越南、泰国和我国海南、台湾、广东、广西南部、福建和云南南部有少量成虫、卵、若虫在水稻上越冬,北纬25度以北的广大稻区不能越冬。褐飞型长翅型成虫有随气流远距离迁飞的习性,在我国东半部3月下旬至5月由北纬19度以南中南半岛等热带终年发生地往北迁出,主降在珠江流域、闽南等地,成为迁入地初发虫源,经繁殖后,产生的长翅型成虫逐渐北迁至长江流域(湖南)、淮河流域等地,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向南随气流逐渐从江淮及长江中下游稻区往南回迁。虫源迁入的迟早、迁入次数、迁入量的多少,与发生为害关系密切。褐飞虱年发生代数地区间差异在,海南省南部全年可发生10-11代,广东、广西、福建南部可发生8代。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发生5-7代,江淮地区常年发生3代。褐飞虱一只雌成虫能产卵300-400粒,主害代卵一般7-13天孵化为若虫。褐发生发生、为害轻重,主要与迁入迟早、迁入量、气候条件、品种布局和品种抗(耐)虫性、栽培技术和天敌因素有关。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有利其发生。

(三)飞虱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期在水稻圆秆拔节期至乳熟末期,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株下部,用刺吸式口器刺进稻株组织,吸食汁液。孕穗期受害,使叶片发黄,生长低矮,甚至不能抽穗。乳熟期受害,稻谷千粒重减轻,瘪谷增加,严重时引起稻株下部变黑,齐泥瘫倒,叶片青枯。稻飞虱为害轻时,稻株下部叶片发黄,影响千粒重;为害重时,受害稻株组织坏死,生长受阻,叶黄株矮,甚至死禾倒秆;遭受严重为害时,水稻成片枯死,倒伏,群众俗称“火烧”、“穿顶”、“黄塘”等,可造成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四)田间调查方法

田间调查采取五点取样,每点查510)丛,共查2550)丛,调查记数每从的成虫、若虫数,成虫要分白背飞虱、稻飞虱二类及长翅型成虫与短翅型成虫,折合每百丛成、若虫密度,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定为防治对象田。对于秧田虫口密度调查,可在秧龄26叶期,成虫迁移盛期,按早、晚稻秧田播种期早迟,选有代表性田56块,调查23次。每次每块查5点,每点0.1m2,用白瓷盘拍打调查计数,调查虫口密度。在关键时期,还要调查每百株卵量。

(五)稻飞虱传播的水稻病毒病

在湖南省稻作区域,主要由两类飞虱传播水稻病毒病。由白背飞虱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由褐飞虱传播的锯齿叶病毒病。

1、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由白背飞虱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近几年在我省发生面积较大,引起危害损失大。主要由白背飞虱成虫和老龄若虫传毒,不经卵传毒,不经种子传毒。典型症状:发病植株矮化,叶色深绿,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病株地上数节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病株茎秆表面有白色烛泪状突起,纵向排列成条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色;病瘤产生的节位,因感病时期不同而异,早期感病稻株,病瘤产生在下位节,感病时期越晚,病瘤产生的节位越高。在我省,中晚稻田发病重,早稻一般较轻。田块间,发病轻重取处于水稻危险生育期是否与带毒白背飞虱迁入发生高峰期相吻合,田块间发病差异非常大。水稻7叶期前为病毒侵染敏感期,且前期感病越早,危害越重。育秧移栽田发病重于直播田。杂交稻发病一般要重于常规稻,病区田间尚未发现有明显抗病的水稻品种。田块间发病程度差异显著。

2、锯齿叶病毒病。由褐飞虱传播的锯齿叶病毒病上世纪70年代在我省就有所发生。近几年来,随着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大面积流行和各种检测技术的进步,在检测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同时检测到了锯齿叶病毒病,而且很多疑似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株最终为锯齿叶病毒病株。典型症状:前期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相似,也是发病植株矮化,叶色深绿,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病株地上数节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后期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不同的是病株茎秆表面不出现白色烛泪状突起,但叶子边缘有许多锯齿状缺刻。在田间发生特点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类似,在我省中晚稻田发病重,早稻一般较轻。田块间,发病轻重取处于水稻危险生育期是否与带毒褐飞虱迁入发生高峰期相吻合,田块间发病差异非常大。水稻大田初期前均为病毒侵染敏感期,且前期感病越早,危害越重。

二、发生危害概况及防治方法

(一)发生危害概况

稻飞虱一直以来就是我省水稻的主要害虫,早稻的发生危害区域主要在湘西怀化及沿湘西北武陵山区至湘西南雪峰山区及湘东、湘中部分地区,中晚稻全省均为重发区域,中晚稻穗期稻飞虱最难防,也是危害损失最大的时期。从2005年至2011年稻飞虱发生面积一直居高不下,保持在8000万亩次以上,以2005年和2007年发生最重。2005年至2011年发生面积分别为8673万亩次、9365万亩次、8824万亩次、8399万亩次、8632万亩次、9100万亩次、9188万亩次。即使通过防治,每年稻飞虱造成的实际损失约在20万吨(4亿斤)。由稻飞虱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与锯齿叶病毒病近几年在我省也呈明显的扩散趋势,特别是20092010年发生危害最重,产量损失最大。2009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在我省晚稻上发生,发生面积174万亩,造成产量损失1亿斤。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我省中晚稻上大发生,发生面积946万亩,造成产量损失4.6亿斤。2011年,由于全省高度重视,采取了行之有效措施控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该病发生明显减轻,发生面积约100万亩,没有造成大的产量损失。

(二)防治技术措施

稻飞虱:

1、推广抗、耐稻飞虱水稻品种,提倡健身栽培。

2、保护利用天敌。推广保蛛治虫、稻鸭共生等生物防治配套技术措施,充分发挥天敌在前期的控虫作用,减少化学农药对天敌的杀伤。

3、推广灯光诱杀技术。

4、药剂防治策略。防治早稻飞虱要在水稻孕穗前发挥天敌自然控制和植株补偿作用,减少用药,孕穗抽穗期虫量达到每百丛1000头时,争取一次用药防治过关。中、晚稻飞虱提倡全生育期确保两次用药,大发生情况下合理安排第三次用药:第一次安排在分蘖期,当飞虱虫量达到百丛500头时施药;第二次安排在孕穗末期,用长持效期药剂“压前控后”,即“压四代控五代飞虱”防治策略;第三次安排在穗期,当百丛虫量常规稻为1000头,杂交稻1500头,用速效药剂防治。药剂选择:湖南省农业厅发布了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科学用药品种(第一批)(湘农业发〔2011164号文件),各地可从推荐名录中选择适合本地的高效、环保药剂。避免使用复配制剂,尤其不要使用噻嗪酮、吡虫啉的低含量复配制剂。若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剂,应现混现用。早稻飞虱防治选用高含量的吡虫啉、吡蚜酮、噻嗪酮。中晚稻本田期两次用药的,推荐第一次选用噻嗪酮,成虫量大时,则选用噻虫嗪;第二次选用吡蚜酮、噻虫嗪、噻嗪酮;第三次应使用吡蚜酮与速效药剂如异丙威、速灭威、敌敌畏等混用,缺水情况下应选用敌敌畏或速灭威拌毒土撒施。

由于普遍存在飞虱抗药性问题,应适当加大用药量和药液量,噻嗪酮、吡虫啉、吡呀酮、噻虫嗪每亩次施用有效成份分别为1012.5、34克、6克、1克。要注重施足药液量,每亩兑水30Kg确保喷药质量。敌敌畏、速灭威毒土法撒施时,每亩次施用有效成份分别不少于240克、125克,应注意分厢撒施,以防药害事故发生。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和锯齿叶病毒病:

实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治虱防矮”为重点的防治策略。在做好药剂拌种的基础上,抓住水稻7叶期前这一关键时期,做好单季稻和双季晚稻秧田和本田初期稻飞虱防治;对已发病的病田(可根据症状目测和实验室快速检测),根据田间发病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应急补救措施。

1、推行农业防治

1)选育抗病品种。目前应注意避免种植本地区上年度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品种。

2)推广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等水稻健身栽培措施。

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地区,应适当加大播种量,合理密植,或预留备用苗,以备水稻分蘖期田间发病时“掰蘖补苗”之需。

4)推行集中育秧,统一病虫防治管理,培育无病壮秧。

2、治虱防矮

1)种子拌种处理。拌种处理要求在种子催芽露白后用60%吡虫啉种衣悬浮剂(高巧、优拌)有效成份6g,先与少量清水混匀,再均匀拌干种子3kg(杂交稻)或干种子5Kg(常规稻),凉干4-10小时即可播种。

2)秧苗期治虱防矮。要根据田间稻飞虱虫情监测情况,适时进行防治。经过上述药剂拌种的,秧苗移栽前一周要施药一次;没有经过拌种的,要施药二次,即秧苗二叶一心喷药1次,第二次在抛栽前3-5天,喷施“送嫁药”,施药时秧田附近杂草必须同时施药。

3)抓好本田期防治,把好再次传毒关。对于早稻,在分蘖期统筹兼顾安排好飞虱和其它害虫的防治,以减少当代白背飞虱带毒成虫的数量。6月中旬,白背飞虱若虫盛发期做好大面积飞虱防治,努力压低白背飞虱迁移到中稻和晚稻秧田的虫口基数。对于中、晚稻,在移栽后约7-10天,施防治白背飞虱药剂一次。其后飞虱防治按照常规防治策略进行。

4)合理选用农药。大田防治飞虱应选用高效对口单剂,如吡蚜酮、高含量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等药剂,要用足药剂量及药液量,确保防治效果。要交替用药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3、适时采取应急补救措施

一是对发病秧田,要及时剔除病株。二是对大田分蘖期发病株,及时直接踩入泥中,然后从健丛中掰蘖补苗,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早发。三是对发病特别严重的丘块,建议及时翻耕改种下茬水稻或其它作物。

三、防治稻飞虱的主要药剂介绍

(一)吡虫啉:主要用于防治白背飞虱。作用特点:属于第1代烟碱受体、硝基亚甲基类内吸杀虫剂,也是新一代氯代尼古厅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等优点,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多重药效。可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速效性好,药后1d即有较高的防效,残留期长达25d。药效与温度呈正相关,温度高,杀虫效果好。针对稻飞虱,由于近些年来,大剂量不合理使用吡虫啉,褐飞虱对其产生了严重抗性,不易使用,但对白背飞虱抗性还较小。使用技术:可用于拌种和喷药。拌种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拌种方法应用。喷药可采用常规喷雾、粗水喷雾或撒毒土等方法。吡虫啉对初孵若虫有很强的杀伤力。目前推荐使用高含量的吡虫啉防治白背飞虱。注意事项:吡虫啉不能与碱性农药或物质混用。使用过程中不可污染养蜂、养蚕场地所及相关水源。适期用药,收获前一周禁止用药。如不慎食用,立即催吐并及时送医院治疗。

(二)噻嗪酮:又名扑虱灵。作用特点:通过抑制昆虫几丁质合成和干扰新陈代谢,致使若虫蜕皮畸形或翅畸形而缓慢死亡。具有很强的触杀作用,也具有胃毒作用。一般施药后3-7天才显示药效。对成虫不具杀伤力,仅可减少产卵量和不育卵。使用技术见稻飞虱防治方法。注意事项:药液不应直接接触白菜、萝卜,否则将出现褐斑及绿化白化等药害。使用时先对水均匀喷雾,不可用毒土法。

(三)噻虫嗪:又名阿克泰。属烟碱类受体抑制剂,干扰昆虫体内神经的传导作用,其作用方式为模仿乙酰胆碱,刺激受体蛋白,使昆虫一直处于高度兴奋中,直到死亡。具有良好的胃毒和触杀作用,具有强的内吸传导性,植物叶片吸收后迅速传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具有高效、持效期长的优点,持效期可达1个月左右。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注意事项: 噻虫嗪对蜜蜂和家蚕高毒,蜜源植物花期和桑园、蚕室附近禁用。勿将制剂和废液弃于池塘、河溪和湖泊等,以免污染水源。远离水产养殖区、荷塘等水域施药,禁止在荷塘等水域中清洗施药器具。赤眼蜂放飞区禁止使用。

(四)吡蚜酮:又名吡嗪酮。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都有好的防治效果。作用特点:直接破坏害虫刺吸性口器,影响害虫取食,最终饥饿而死。同时,发现其因能破坏害虫口器,还具有阻碍害虫传毒的功能。因此,吡蚜酮还应用于防治水稻病毒病等多种植物病毒病。本品选择性极强,对水稻上的一些重要天敌几乎无害。具有非常好的内吸活性。注意事项:喷雾时要均匀周到,尤其对目标害虫的危害部位。不能与碱性农药混合使用。

(五)烯啶虫胺:又名强星。对白背飞虱效果好,但对褐飞虱抗性水平高,不易使用。作用特点:属烟碱类受体抑制剂,具有卓越的内吸性和渗透作用,杀虫谱广,安全无药害。对于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烯啶虫胺对处于爆发阶段的白背飞虱有很强的杀灭作用,用药后10分钟见效,速效性非常明显,持效期可达14d。注意事项:安全间隔期为7-14d,每个作物击期最多使用次数为4次。对蜜蜂、鱼类、水生物、家蚕有毒,用药时远离。本品不可与碱性物质混用。为延缓抗性,要与其他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交替使用。

(六)速灭威:作用特点:主要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速灭威具有触杀作用的内吸杀虫剂,具有明显的触杀和熏蒸作用,击倒力强,持效期短。注意事项: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某些水稻品种对速灭威敏感,使用时应小心。下雨前不宜施药,食用作物在收获前10d停止使用。解毒药为阿托品。对于蜜蜂的杀伤力大,不宜在花期使用。

(七)敌敌畏:主要在水稻穗期缺水情况下应用,防治中晚稻后期褐飞虱效果好。敌敌畏是一种高效、速效且广谱的有机磷杀虫剂,抑制昆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造成神经传导阻断而引起死亡。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残效期较短。注意事项:敌敌畏对鱼毒性大,对瓢虫、食蚜虻等天敌有较大杀伤力,对蜜蜂有毒。敌敌畏对高梁、月季花等花卉易产生药害,对玉米、豆类、瓜类幼苗较敏感,蔬菜收获前七天停止用药。在水稻上使用尽量不用喷雾法施药,在后期拌毒土熏蒸速效性最好。敌敌畏水溶液分解快,应随配随用,不可与碱性药剂混用,以免分解失效。用量与用法见稻飞虱防治方法。

【我要纠错】【打印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