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不存在安全区了?木虱已抵达四川,长江柑橘带形势严峻 | 专访周常勇

2019-07-04 来源:南方农村报 作者: 【字体:

“与黄龙病的对抗战,我国赣州案例总体是胜利的,而美国佛州案例是失败的。”周常勇毫不讳言,黄龙病综合防控“三板斧”的提出,改变了疫区一面倒的绝境,让黄龙病蔓延速度从“失控”转向“可控”。


柑橘黄龙病,由来已久,同时也危害无穷,回顾曾经的每次肆虐都是一部让人痛心的历史。我国几百万亩柑橘曾因此濒临覆灭,美国佛罗里达州上百亿产值的柑橘产业也因病蒸发了2/3。历史的伤痛是深刻的,我们需要反思,也需要向前看。

近日,南方农村报记者专访了西南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原所长周常勇,重新认识被称为柑橘产业“头号杀手”的黄龙病及其克星“三板斧”。


西南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原所长周常勇


从事柑橘病理学研究30多年,周常勇亲眼目睹了一个个新产区从兴起走向覆灭,一个个老产区倒下后挣扎复兴。他指出,柑橘木虱已抵达四川,将对长江柑橘带构成严重威胁,在新区推广“三板斧”尤为迫切。同时,在广西、江西等疫区,通过防控立法、片长带动、村规民约、联防联控等方法防控黄龙病已刻不容缓。


谈“三板斧”:

“与柑橘黄龙病的对抗战,我国是胜利的。”

“三板斧”是当前公认的控制黄龙病最有效的措施,即“应用无病苗木”、“及时挖除病树”和“大面积联防联控木虱”。

早在196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研究员赵学源为了研究柑橘黄龙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控方法,调派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随后1962年派往广西柳州沙塘镇蹲点进行蹲点研究,一蹲就二十多年。根据柑橘黄龙病的传染阻断方式,赵学源研究团队及华南农学院研究团队总结出了柑橘黄龙病防控“三项基本措施”。

为便于科普宣传,周常勇将之简称为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三板斧”。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全国推行的黄龙病防控“三板斧”,其实是由一开始的“八板斧”、“六板斧”逐渐简化而来。

2004年,巴西柑橘种植者组队来到我国学习黄龙病防控“三板斧”的操作方法。当时巴西圣保罗州的60万公顷柑橘已有2/3果园染病,形势尽管严峻,但其1/2染病园在执行我国“三板斧”防控措施后,已控制在低度流行状态。而美国佛罗里达州却由于未执行“三板斧”防控措施,目前已整体失控。


一位巴西柑橘专家感慨,只有将“三板斧”做到位,才能有效防控黄龙病。据介绍,目前巴西柑橘总产量又超过2000万吨。周常勇直言,国内外实践证明,在黄龙病病原生物学及防控技术未取得重大突破的背景下,各国能用的最为有效的仍为“三板斧”防控技术措施。

除了黄龙病之外,近年来,黄脉病对我国安岳和瑞丽的柠檬产业带来了较大影响。早在2008年,周常勇就开始关注黄脉病。全世界范围内,对黄脉病的研究都还比较少,直到2012年才确定病原种类,但至今没有治愈的方法。安岳50多万亩柠檬在前几年已因此受到了极大影响。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防控黄脉病的主要措施仍是参照黄龙病防控“三板斧”来进行。


谈广西风险:

“广西黄龙病立法十分必要”

近7-8年间,广西柑橘产业发展趋于“疯狂”,以年均60万亩的速度在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广西现有柑橘面积已经突破700多万亩。周常勇表示,“狂种”之下,黄龙病隐患也随之而来。快速扩张需要大量苗木作为支撑,而正规苗圃的苗木生产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必然有很多种植者是通过种植不规范苗木来满足需求的。“风险非常大,我敢肯定地说,未来几年,广西产区将会面临又一次麻烦。”

庆幸的是,广西从政府到科研团队再到种植者,都非常重视黄龙病的防控工作。近期,广西正在黄龙病防控立法工作,并就立法问题咨询了周常勇等专家的意见。

“广西开展黄龙病立法十分必要。”在周常勇看来,黄龙病防控必须是双轮驱动,这不仅是科技问题,也是管理问题。面对我国柑橘生产主体“千家万户的散户果农”,在落实“及时砍除病树”措施时要面对不同不同归属权下的业主“物权纠纷”,在执行“大面积联防联控木虱”时面临“组织难点”。

比如,科学家提出方案,还需要有政府管理起来,组织群众联防联控。“如果我家管了,你家没管,你家有病的木虱飞过来,我家就等于白管了,大批柑橘园就是这么垮的。”周常勇认为,一旦立法了,不砍病树就是犯法,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一家不管祸害全村”的产区现状。

“尽管困难重重,但我相信立法很快就会通过,广西也将成为全国第一个有黄龙病立法的省区。”周常勇指出,“广西有率先进行黄龙病防控立法的基础条件。”据介绍,在广西,很多村里自发立了黄龙病防控的“村规民约”,明确要求一旦发现黄龙病树,园主必须主动砍树,否则,园主则需支付由村组织统一砍树的费用。周常勇曾尝试将广西的做法推广到江西,但江西几个主要的产区均并没有立过“村规民约”,推行难度很大。


谈黄龙病威胁:

“木虱已抵达四川屏山,长江柑橘带形势严峻”

“我国柑橘黄龙病防控已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仍不敢掉以轻心。”周常勇透露,目前,与赣南处于同一甜橙优势产业带的湘南和桂北产区,有着黄龙病暴发的风险。柑橘木虱已抵达已抵达四川宜宾屏山县金沙江峡谷地区,将对仍无此病干扰的长江柑橘带构成严重威胁,由于防控形势严峻,去年农业农村部已迅速在该地区启动建设阻截带。

我国大陆共有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云南、贵州、海南和四川等10个省区、300多个县发生黄龙病,累计毁园数百万亩。四川、重庆作为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区,种植的大部分是杂柑新品种,近几年种植效益高,园区管理也相对比较规范。

需要担心的是,黄龙病防控受柑橘行情波动的影响很大,一旦柑橘投产面积快速增加,行情下滑,则很可能会出现果园管理粗放或失管现象,此时,部分新发或零星疫情区很容易错过了防控时机而导致成片毁园。

“黄龙病防控是一个取舍的活儿。”周常勇说,“在黄龙病研究取得突破之前,我们做科学的人无非就是在引导果农做正确的选择。”


谈砍树:

“先栽的后死、后栽的先死”

“三板斧”在实际推广应用中也备受争议。一方面,在发展优良品种时,农民自繁自育和销售一直都受到《种子法》保护,产业面临着无计划性种苗失控问题;另一方面,果农惜砍、柑橘价格波动期果园失管、“忽悠团”钻空子等导致“三板斧”难以落实。

新植园3-4年发病少,而在黄龙病重病园补栽苗木,在1-2年内即可发病,此谓“先栽的后死、后栽的先死”现象。周常勇指出,新植园一旦感染又不能及时防控,发病率随后将以每年约25%的速率扩散,因此,必须及时挖除病树。


谈及我国黄龙病防控存在的困难,周常勇直指“忽悠团”搅局。“前几年,经常有肥料农药商谎称能治好黄龙病。”周常勇提到,“5年前,北京某著名高校的院长曾到广东德庆声称‘解决了世界难题’,不少果农信以为真,拒绝砍掉病树,最终导致成片染病。4年前,北京另一著名高校还有一位搞食品加工的,也到广西富川声称能治好黄龙病,最后被村民赶出去了。”

“这些案例多得很,美国也不例外。”在佛罗里达州,黄龙病引起了果农的恐慌,为了获得研发经费,诸多领域的科学家各显神通,尤其是植物生理学家们,鼓吹“肥料矫治”理论,致使果农不愿砍除病树,病源不断积累,再次延误了有效防控时期,导致后来整个产区黄龙病完全失控。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吸取这一教训,严格检疫和实施“三板斧”措施,严格砍除病树,至今生产果园仅发现极个别病树。“黄龙病树必须砍,砍树是保树的唯一办法。”周常勇还以赣州柑橘产业为例分析,截至去年,赣州砍了差不多5000万株树,按200元/株计算,损失上百亿元。然而,正因为砍树及时,赣州保住了2/3的树,将损失控制在了1/3左右。控制住疫情以后,经过积极复种,赣州柑橘产业很快又恢复过来了。


谈科学前沿:

“全世界都还没有大突破”

不久前,周常勇出席了第21届国际柑橘病毒学家组织(IOCV)会议和第6届国际柑橘黄龙病研究会议的联合会议。据了解,IOCV最早成立于1957年,周常勇是唯一的中国籍主席。会议聚焦于最近2-3年中,全世界范围内的柑橘嫁接传染性病害和黄龙病研究进展。

“5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规模盛况空前,充分说明了当前全世界范围内对黄龙病的高度重视。”参加完这场会议,周常勇感慨万分。黄龙病来势凶猛,除了我国之外,曾经的柑橘第一和第二生产大国巴西和美国也深受黄龙病的危害,2005年,年产值上百亿美元的佛罗里达州柑橘发病,产值在十几年间损失了2/3,已有80%以上的橘树染病,导致以橙汁为主的该州加工企业大量关闭。如今,美国柑橘面积已由世界第三降至目前第七位。

截至目前,黄龙病的研究还没有能称之为“突破”的成果,研究难点在于,不能通过纯培养来深入研究其理化性状,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研发化防药剂。同时,也难以制备其抗体以研制黄龙病田间精准快速诊断试纸条,加大了对柑橘缺素黄化等生理性病害的田间快速甄别难度。

针对黄龙病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向,一是细菌的共生培养,黄龙病原也被称为“难养细菌”,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多个团队报道“纯培养成功”,但最后均被定性为孤证试验,这至今仍属于世界难题;二是转基因技术研究,但很难找到抗病基因;三是对分泌蛋白的研究;四是对基因编辑的研究。


谈研究史:

“我国的科技投入仅为美国的3%”

柑橘黄龙病最早于1913年和1919年分别在我国台湾台北和广东潮汕被发现,后随苗木调运扩散到周边省区,已有百余年发生史。已知除欧洲和大洋洲之外的几大洲都有该病发生,早期在亚洲发病普遍,上世纪60年代非洲有报道发病,直至2004年美洲才报道有此病发生,且迅速蔓延,目前有50多个国家或地区报道有黄龙病发生为害。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对黄龙病原的研究历经了半个多世纪,起初推测可能系线虫、地衣、水害、真菌引发,20世纪50年代华南农业大学林孔湘教授试验证明其具有嫁接传染性,推测其病原为病毒,70年代赵学源试验证明其对抗生素敏感,推测为类菌质体,1983年法国Garnier教授等明确其病原菌为韧皮部杆菌属细菌。现已知有亚洲、非洲和美洲3个种,其中亚洲种致病力最强,我国发生的均为亚洲种。

谈到黄龙病课题研究,周常勇指出,从研发经费上看,近十余年来,美国已累计投入6.94亿美元,而我国同期累计投入各级各类针对此病的研发项目经费约1.4亿元,我国对此病的科技投入仅为美国的3%。去年,周常勇申请了一个为期三年的黄龙病防控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经费为2800多万元。


【纠错】 【打印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