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 |
新化县植保植检站 | 2025年03月21日 |
二化螟是危害我县水稻生产的第一大病虫害。受抗药性水平增加、机械高茬收割、秸秆禁烧管控、栽培制度多样、气象条件适宜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二化螟危害程度加重,防控难度增加,严重影响我县粮食生产安全。适时翻耕灌深水灭蛹、诱杀成虫是减少田间虫源基数、降低全年二化螟大发生风险的有效措施,请各地务必高度重视,广泛宣传,提早部署,全面推进春耕灭蛹工作,积极开展性诱技术示范,打好全年二化螟虫口歼灭战。
一、田间越冬基数
据2-3月越冬基数调查,全县二化螟有效虫源田面积达63.4万亩,比上年增加0.4万亩,加权亩平虫量达10042头,比上年增加10.33%,比前5年均值增加45.18%,高丘板田超过70000头,且亩平活虫量比上年增加15%-20%,具备大发生条件。经分析研判,2025年我县二化螟呈偏重发生态势,局部地区将大发生,若防治不到位极可能暴发成灾,严重威胁粮食安全,防控形势极其严峻。
二、综合防控措施
1、翻耕灌深水灭蛹。二化螟越冬代发育相对整齐,及时翻耕灌深水灭蛹是防控二化螟最简单、高效、省时、省药的技术手段。各地在化蛹盛期(一般在3月底至4月15日),及时将冬闲田、绿肥田等有效虫源田翻耕,灌7-10厘米深水,浸没稻桩7天以上,配合放鸭灭虫,压低虫源基数。水车、奉家等地可推迟3-7天。
2、性信息素干扰与诱控。一是群集诱杀成虫。在越冬代始蛾期,集中连片放置性信息素,群集诱杀成虫。每亩均匀安置1个干式飞蛾诱捕器,内放持效期3个月以上的诱芯。在4月15日前全部布设到位,且分蘖期诱芯宜高于地面50厘米,穗期诱芯位置宜高于稻株顶端15-20厘米。二是干扰成虫交配。采用高剂量性信息素智能喷施装置,每3-5亩设置1套,傍晚至日出每隔10分钟喷施1次。或在田间每亩设置2杆袋状迷向散发器,每杆呈分散状固定3袋,散发器高度距地面1-1.2米,支撑杆间距15-17米。
3、农业防治与生态调控。优化种植区域布局,在同一作业区域内尽量落实“五个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播期,统一种植模式,统一栽培技术,统一防治措施,减少二化螟桥梁田。在田埂边种植大豆、芝麻、波斯菊等显花作物,蓄养害虫天敌,发挥天敌控虫作用。在路边、沟边和机耕道旁种植香根草,丛间距3-5米,诱集螟虫成虫产卵,减少二化螟在水稻上的着卵量。
公益提示:
1、融合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助力化学农药减量增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2、科学使用农药,注意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3、严格实施植物检疫,守好农业生物灾害防控第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