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
双牌县植保植检站 2017年04月21日

切实做好白背飞虱防治,严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流行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我国南方地区近几年新发生的一种病毒性病害,主要由传毒媒介白背飞虱传播,该病发生具有隐蔽性、暴发性和成灾性等特点。2010年该病在我县大流行,造成较大损失,引起了我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11年到2016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由于防治到位,没有造成大面积的危害。今年我县4月10日灯下监测到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白背飞虱迁入比历年早22天,比去年晚8天。

一、发病症状:分蘖增加,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初现蜡白色,后变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分蘖期发病,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突。

二、危害特点:水稻感病期主要在分蘖前的苗期(秧苗期和本田初期),拔节以后不易感病。最易感病期为秧(苗)的2~6叶期。水稻苗期、分蘖前期感染发病的基本绝收,拔节期和孕穗期发病,产量因侵染时期先后造成损失在10~30%。

三、防控措施:各地结合集中育秧工作,积极采取切断毒链、治虫防病、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综合防控策略。抓住秧苗期和本田初期关键环节,实施科学防控。

1、清除杂草。用除草剂或人工清除的办法对秧田及大田边的杂草进行清除,减少飞虱的寄主和毒源。

2、种子拌种处理。拌种处理要求在种子催芽露白后用60%吡虫啉种衣悬浮剂(高巧、优拌)有效成份6g,先与少量清水混匀,再均匀拌干种子3kg(杂交稻)或干种子5kg(常规稻),凉干4~10小时即可播种,可减轻稻飞虱在秧田前期的传毒。

3、药剂防治(“治虱防矮”)。主要抓好以下两个时期的防治工作,一是秧苗期治虱防矮。要根据田间稻飞虱虫情监测情况,适时进行防治。经过上述药剂拌种的,秧苗移栽前7天要施药1次;没有经过拌种的,要施药2次,即秧苗二叶一心喷药1次,第二次在抛栽前3天,喷施“送嫁药”,施药时秧田附近杂草必须同时施药。二是抓好本田期防治,把好再次传毒关。对于早稻,在分蘖期统筹兼顾安排好飞虱和其它害虫的防治,以减少当代白背飞虱带毒成虫的数量。6月中旬,白背飞虱若虫盛发期做好大面积飞虱防治,努力压低白背飞虱迁移到中稻和晚稻秧田的虫口基数。对于中、晚稻,在移栽后7~10天禾苗反清时,喷施防治白背飞虱药剂1次。其后飞虱防治按照常规防治策略进行。药剂选择:大田防治飞虱应选用高效对口单剂,如吡蚜酮、高含量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等药剂,要用足药剂量及药液量,确保防治效果。秧苗期飞虱防治要求速效药剂如烯啶虫胺与持效药剂如吡蚜酮混配。要交替用药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4、补救措施。对发病秧田,要及时剔除病株,并集中埋入泥中,移栽时适当增加基本苗。对大田发病率2%~20%的田块,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踩入泥中深埋,然后从健丛中掰蘖补苗。对重病田及时翻耕改种,以减少损失。

【纠错】 【打印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