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期
洞口县植保站 2017年06月26日

洪涝灾害后农作物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意见

6月24-26日我县普降了一场大到暴雨,持续时间长、降雨量大、早中稻水淹面积近万亩,水淹玉米、蔬菜等经济作物数千亩。而我县目前早稻正处于扬花-灌浆期,中稻处于分蘖期,各种经济作物遭受水淹和洪涝侵袭,造成了较大的损失,洪水退出后,由于高湿环境容易引发多种细菌、真菌病害发生。为减轻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损失,乡镇农技站应高度重视,发动受灾农户及时搞好灾后自救工作及病虫害防治工作:

1、加强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的田间管理,及时开沟排涝,保持沟系畅通,降低洪涝损失。强降雨造成渍涝灾害导致部分水稻被淹,及时排水救苗,减少受淹时间、减轻渍涝危害是降低损失和争取灾后恢复生长的有效措施.

2、水稻受渍后,叶片损伤,植株抗逆性能下降,易受白叶枯病、纹枯病和稻瘟病等病害侵染;另外受淹水稻恢复生长后出生的叶、蘖较嫩绿,由于生长发育期的延迟,增加了稻飞虱、螟虫发生和危害的机率。早稻就重点加强穗颈瘟、纹枯病的防治,中稻重点防治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洪涝退去及时清洗叶片上的淤泥、浪渣,并适时进行田间消毒,选用噻森铜、乙蒜素、春雷霉素、消菌灵等加芸苔素、死落复等进行叶面喷施1-2次,间隔期5天左右。

3、洪涝后及时追施速效肥料。

受淹期间,稻株营养器官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出水后根、茎、叶、蘖重新恢复生长,需要大量营养供给,加之原有稻田肥料流失较多。因此,对受淹田块,排水后2-3天,可适当增施速效性磷、钾肥或多营养元素叶面肥,促进恢复生长、增强抗性。

【纠错】 【打印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