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
湘潭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2024年04月12日

湘潭市2024年水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测及分析

2月份以来,市、县、乡三级植保人员开展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冬后基数和发育进度调查,通过从病虫害越冬基数、作物品种布局、栽培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我市2024年水稻病虫害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预测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1154万亩次,防治面积1593万亩次。其中二化螟大发生,发生面积270万亩次;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偏重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330万亩次、295万亩次、208万亩次;稻瘟病偏轻发生,老病区和部分感病品种在敏感生育期遇适宜天气将偏重流行,发生面积3.5万亩次;稻曲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稻杆潜蝇偏轻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15万亩次、1.1万亩次、31万亩次;大螟、稻蓟马、水稻根结线虫等次要害虫轻发生。

预测依据:

一、冬后残留基数

二化螟:冬后残留基数大,具备大发生的基数条件。全市加权平均亩平残留虫量13154.4头,比去年同期(11288.3头)增加16.53%。湘乡市调查,最高坵每亩活虫量达到97920头(2023年为80000头)。从有效虫源田分析,全市统计有效虫源田面积95.44万亩。其中:板田68.94万亩,占比72.23%,亩平残留虫量13943头;绿肥田26.5万亩,占比27.77%,亩平残留虫量11120头;板田和绿肥田面积大、残留虫量高,为二化螟大发生提供了充足虫源。

纹枯病:据冬后调查,全市加权平均每亩菌核量5.29万粒,比去年同期(6.87万粒) 减少23%,最高坵每亩有菌核20.4万粒(2023年为19.2万粒),菌源基数虽然有所减少,但仍具备偏重发生的基数条件。

二、耕作制度和品种布局

今年我市预计水稻种植计划面积早稻90.00万亩、中稻62.9万亩、晚稻94.5万亩。一是桥梁田多。由于中稻面积大,且与双季稻混栽程度高,栽培方式各异,栽培模式不同,导致播栽期长、生育期差异大、桥梁田多,有利于二化螟生长发育,造成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多种害虫的世代重叠和转移为害,增大了防治难度。二是品种抗性低。近几年优质稻和早稻常规稻( 如中嘉早17号)种植面积一直较大,由于优质稻和常规稻自身的抗性相对较差,对稻瘟病、稻曲病普遍低抗,将有利于稻瘟病、稻曲病的暴发流行。三是今年水稻大面积提单产行动,提倡机插、机抛合理密植提单产,比往年更易形成高温高湿郁闭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不利于施药,极易造成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偏重发生。四是机收面积大。普遍开展机械收割,水稻留桩高,有利于二化螟等病虫越冬,病虫源基数增大。

三、气候条件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我市4-9月前涝后旱、涝重于旱。降水偏多 1~2 成,估计有2个左右台风影响。5 月中下旬、6 月中下旬至 7 月上旬可能出现两个阶段的雨水集中期。盛夏高温日数偏多,有程度较重的干旱发生。我市早稻期间降水普遍较多,有利于迁飞性害虫的降落繁殖,特别是5、6月降水集中,正值早稻孕穗抽穗期,极有利于稻瘟病的暴发流行。高温天气对飞防药效有一定影响。8、9月份,受台风影响,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迁入,将给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防治带来一定的难度。

四、药剂因素

二化螟防治上目前无特效药剂,且现有药剂持效期短,同时长期重复使用同种药剂和盲目加大用药量,导致二化螟抗药性高,加上各种绿色综合防控技术落实较难,致使二化螟历年来防治困难;飞虱防治主要使用吡蚜酮、呋虫胺、烯啶虫胺,不进行轮换,导致飞虱为害风险加大。

防控稻纵卷叶螟的主流药剂氯虫苯甲酰胺为高水平抗性,阿维菌素为中水平抗性。

五、病虫害防治水平

部分农民重治轻防、重虫轻病、防治不适时,同区域内防治时间不一,导致水稻病虫害加重为害,增加了防治难度。

从近几年测报灯下二化螟蛾量来看,逐代叠加严重,四代蛾峰持续时间长,蛾量大。加上大部分农户对四代二化螟无防治意识,造成四代二化螟对双季晚稻的为害严重。


公益提示:

1、认真学习贯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全面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控指导工作。

2、开展“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增加统防统治、绿色防控覆盖率,减少病虫危害损失、化学农药使用量。

3、加强基层植保植检体系建设,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

4、病虫防治有问题,找“湖南植保”app专家在线诊断。


【纠错】 【打印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