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
湘潭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2023年04月06日

湘潭市2023年水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测及分析

2月份以来,全市植保系统组织市、县、乡三级植保人员开展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冬后基数和发育进度调查,通过从病虫害越冬基数、作物品种布局、栽培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我市2023年水稻病虫害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预测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1421.4万亩次,防治面积2148万亩次。其中二化螟大发生,发生面积283万亩次;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偏重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329万亩次、380万亩次、221万亩次;稻瘟病、稻曲病中等发生,在敏感生育期遇适宜天气将偏重流行,发生面积分别为2.4万亩次、23万亩次;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稻杆潜蝇偏轻发生,发生面积2万亩次、57万亩次;大螟、稻蓟马、水稻根结线虫等次要病虫害发生呈上升态势。

预测依据:

一、冬后残留基数

二化螟:冬后残留基数大,具备大发生的基数条件。全市加权平均亩平残留虫量11288.3头,和去年同期(11905.63头)基本持平。湘乡市调查,最高坵每亩活虫量80000头。从有效虫源田分析,全市统计有效虫源田面积144.34万亩。其中:板田70.33万亩,占比48.73%,亩平残留虫量17412.5(2022年为15680头);绿肥田26.5万亩,占比18.36%,亩平残留虫量15274 (2022年为11755.71头);板田和绿肥田亩平残留虫量较上年度都有一定增长,板田和绿肥田面积大、残留虫量高,为二化螟大发生提供了充足虫源。

纹枯病:据冬后调查,全市加权平均每亩菌核量6.87万粒,比去年同期(9.7万粒) 减少29.18%,最高坵每亩有菌核19.2万粒(和2022年持平),菌源基数虽然有所减少,但仍具备偏重发生的基数条件。

二、耕作制度和品种布局

今年我市水稻种植早稻计划面积90.00万亩,中、晚稻164.2万亩。一是桥梁田多。由于中稻面积大(今年预计61.2万亩),且与双季稻混栽程度高,桥梁田多,易造成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等多种害虫的世代重叠和转移为害,增大了防治难度。二是品种抗性低。近几年优质稻和早稻常规稻种植面积一直较大,由于优质稻和常规稻自身的抗性相对较差,对稻瘟病、稻曲病普遍低抗,将有利于稻瘟病、稻曲病的暴发流行。三是田间管理不当。晒田过迟,多施化肥,偏施氮肥,降低了水稻自身抗病耐虫能力,有利于病虫害的暴发流行。四是机收面积大。普遍开展机械收割,水稻留桩高,有利于二化螟等病虫越冬,虫源基数大。

三、气候条件

2022年为暖冬气候,有利于二化螟等本地虫源越冬。部分双季晚稻田四代二化螟未防治,造成二化螟虫源基数激增。我市早稻期间降水普遍较多,有利于迁飞性害虫的降落繁殖,特别是5、6月降水集中,正值早稻孕穗抽穗期,极有利于稻瘟病的暴发流行。气象预报今年我市4-9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左右,为25~26℃(常年平均24.2~24.7℃),盛夏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数较常年偏多,高温时段主要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大部分地区有中等干旱发生,高温天气对飞防药效有一定影响。8、9月份,易受台风影响,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迁入,将给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防治带来一定的难度。

四、药剂因素。近几年来,随着氯虫苯甲酰胺国产化及双酰胺类和三氟苯嘧啶等农药得到推广应用,两迁害虫在防治上可选药剂较多。但二化螟防治上无特效药剂,长期重复使用同种药剂和盲目加大用药量,导致二化螟等病虫抗药性提高,加上各种绿色综合防控技术落实较难,致使二化螟历年来防治困难。

五、病虫害防治水平。部分农民重治轻防、重虫轻病、防治不适时,同区域内防治时间不一,导致水稻病虫害加重为害,增加了防治难度。从追求经济效益和品质出发,许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散户普遍没有对第四代二化螟作为主害虫来防治。


公益提示:

1、认真学习贯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全面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控指导工作。

2、开展“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增加统防统治、绿色防控覆盖率,减少病虫危害损失、化学农药使用量。

3、加强基层植保植检体系建设,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

4、病虫防治有问题,找“湖南植保”app专家在线诊断。


【纠错】 【打印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