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7 | 来源:涟源市植保植检站 | 作者:周龙飞 | 【字体:大 中 小】 | ![]() |
笔者近日获悉,涟源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体系项目验收通过,这标志着该市在农业绿色防控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体系项目是涟源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中的一个公益性子项目,该产业园辖杨市、桥头河、安平、龙塘、石马山(含高新区)、枫坪等六个乡镇,分区部署智能虫情监测点,在桥头河、龙塘、杨市三镇各安装了虫情测报灯采集统计分析系统1台和害虫性诱多功能诱捕器1台。安装的虫情测报灯采集统计分析系统依托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监测设备配备高清摄像头和精准传感器,拥有自动拍照、上传图片、自动清理死虫体等功能,对一、二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中趋光性害虫的单一种类识别计数准确率达 80%以上,能够在夜间不间断地采集害虫的种类、数量、活动规律等数据,并实时上传至云端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农业专家和植保人员可迅速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趋势,提前制定精准的防治策略,一改往日被动应对病虫危害的局面。
产业园范围内安装了全智能太阳能风吸式杀虫灯 300 盏。这些杀虫灯具备光控、时控、冬季电池保护等先进功能,其防控面积可达 1.5 万亩,辐射示范面积更是高达 10 万亩,还配发了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合用诱捕器 4000 套,防控面积4000亩,辐射示范面积4万亩,将极大地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侵害,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人工成本,使植保作业更加绿色、精准、智能。
据涟源市植保植检站站长梁中卫(高级农艺师)介绍,有收无收看天气,多收少收看植保。病虫害防治是个“技术活”,尤其需要掌握“火候”;田间虫情难辨,迁飞性害虫飘忽不定,如果肉眼可见庄稼遭受病虫害,意味着损失已经造成。精准测报、靶向治虫要求一刻不差,只有把药打在关键节点上,才能实现“虫口夺粮”。该植保病虫害防控智能体系建立,标志着涟源市植保病虫害防控步入智能化、科技化的新时代,为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其他县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植保智能化、科技化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