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技中心关于印发2015年重大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

2015-04-02 来源:全国农技中心 作者:不详 【字体:

 

农技植保20152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植检)站(局):

为贯彻落实《2015年全国植物保护工作要点》(农植保办〔20151号)要求,切实做好2015年重大植物疫情防控工作,我中心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稻水象甲、马铃薯甲虫、苹果蠹蛾、红火蚁及柑橘黄龙病5种重大植物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现将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抓好落实,有效遏制疫情扩散为害,全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附件:1. 2015年稻水象甲防控技术方案

             2. 2015年马铃薯甲虫防控技术方案

3. 2015年苹果蠹蛾防控技术方案

4. 2015年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

5. 2015年柑橘黄龙病防控技术方案

 

 

 

                                 全国农技中心

                                2015331

 

 

附件1

2015年稻水象甲控防技术方案

2014年稻水象甲发生面积950.1万亩次,涉及23个省(区、市)324个县(市、区),发生面积基本与上年持平,但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增疫情发生省级行政区1个、县级行政区23个,对我国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有效遏制稻水象甲扩散蔓延,扎实做好2015年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1.防控目标

及时扑灭新发区零星疫情点,切实降低老发生区虫口密度和危害程度,将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并有效延缓扩散蔓延势头。

2.防控策略

未发生区着力破除监测盲点,加强监测调查;发生区积极贯彻分区治理的理念,在大力封锁扑灭零星疫点的同时,按照狠治越冬代,挑治第一代的原则持续控制连片为害,并认真落实检疫监管措施,有效阻断疫情传播扩散途径。

3.防控措施

3.1调查监测

在稻水象甲发生区和扩散高风险区科学进行监测布局,在水稻生长期定期开展田间调查,并在有条件的地方采用杀虫灯进行诱集,准确掌握疫情发生动态和扩散趋势。发生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发生田块重点监测发生与危害动态。未发生区选择毗邻发生区边缘的稻区、沿江河等水域以及铁路和公路枢纽沿线水稻田、村寨周边稻田等传入风险较高区域,以及水稻主产区、水稻制种基地等传入影响较大区域重点监测疫情是否传入。

3.2检疫监管

按照《水稻种子产地检疫规程》进行产地检疫,加强对水稻制种基地和秧田的检疫监管。禁止发生区内未经检疫的稻种、稻秧、稻草和饲料(草)等寄主材料运出,携带疫情的必须在检疫机构指导下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来自发生区的寄主材料及交通工具等进行严格检疫检查,禁止使用发生区的稻草作为铺垫材料和包装材料。必要时,可依法在发生区与未发生区交界处的交通要道设立稻水象甲临时检查点,严格进行检疫检查。

3.3化学防治

针对不同防治时期和不同虫态,合理选择“拌、喷、撒、浸”施药技术。施药范围主要是秧田和受害稻田,同时加强对田埂、坡地、沟渠杂草孽生地等稻水象甲越冬场所和危害公共区域的防治。防治时要掌握好施药时间,做到施药周到、全面,不留死角。防治药剂要做到科学合理轮换使用。每次防治后应进行防治效果检查,对防治效果不佳的田块要及时补治。

3.3.1拌种处理

水稻播种前,用种子处理剂进行拌种处理。推荐药剂:35%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干粉剂,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

3.3.2药剂喷施

主要在秧苗期和移栽后针对成虫防治。防治药剂推荐使用丁硫克百威、醚菊酯、三唑磷、辛硫·三唑磷、敌畏·马、氯虫·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哒螨灵等。

3.3.3毒土撒施

主要在秧苗移栽后针对幼虫防治,也可防治成虫。防治药剂推荐使用氯虫·噻虫嗪、丁硫克百威和三唑磷等。

3.3.4药剂浸秧

水稻移栽时,兑制好药液,将秧捆放入药液中浸泡30分钟后移栽,主要针对幼虫、成虫防治。防治药剂推荐使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

3.4农业防治

加强水、肥管理,适当浅水栽培,水稻生长期间注意晒田,使稻田泥浆硬化,抑制稻水象甲幼虫危害。水稻收割后,稻草实行灭虫处理,铲除稻田周边杂草。改变种植方式,推行旱育秧和无纺布旱育秧,有条件的地方可改种蔬菜、果树等非寄主作物。

3.5物理防治

可在水稻生长期设置杀虫灯诱杀稻水象甲成虫。育秧时可使用20目防虫网全程覆盖,防止越冬代成虫迁入危害。在拔秧移栽时,清洗秧根,降低秧苗上携带稻水象甲幼虫的数量。

3.6生物防治

稻田减少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保护蟾蜍、青蛙、鱼类、麻雀、螳螂、蜻蜓和蜘蛛等捕食性天敌。也可采用稻田养鸭、养鱼等模式进行生物防治。

 


附件2

2015年马铃薯甲虫防控技术方案

2014年马铃薯甲虫发生面积30.3万亩次,较上年增长24.2%。西线在新疆31个县(市、区)继续发生危害,东线尽管吉林扑灭了2013年新发的马铃薯甲虫疫情,但黑龙江3个市(县)相继发现马铃薯甲虫发生为害,再次警示了疫情从俄罗斯远东地区传入我国的现实风险,对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构成严重威胁。针对马铃薯甲虫境外不断传入、境内加重危害的严峻形势,为扎实做好2015年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1.防控目标

西线老发生区集中连片种植区域虫口密度控制在百株10头以内,力保不暴发成灾、不向东扩散;东线继续巩固已发疫情的处置效果,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置可能的新发疫情点,防止马铃薯甲虫定殖为害。

2.防控策略

西线着力于控,实施捕、诱、毒、饿、治为主的马铃薯甲虫综合治理措施,延缓抗药性上升,降低危害损失,并以严格的检疫监管措施阻断扩散蔓延;东线着眼于防,科学设置马铃薯甲虫监测网点,规范开展监测调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3.防控措施

3.1调查监测

在马铃薯甲虫发生区、扩散高风险区和马铃薯优势产区科学进行监测布局,主要在马铃薯甲虫寄主作物和野生寄主的生长期开展监测。

3.1.1未发生区监测

未发生区重点监测是否传入,以寄主作物和野生寄主分布区为监测重点,高风险区还需加强对交通枢纽、农贸市场的监测。若发现疑似虫体,立即作好标记,记录调查情况,并扩大范围(半径10km)进行调查。

3.1.2发生区监测

发生区重点监测发生与危害动态,对寄主作物和野生寄主分布区每年定点调查3次,第一次在越冬代成虫出土后,第二次在在一代幼虫发生期,第三次在成虫入土越冬前。

3.1.3新发生区监测

新发现马铃薯甲虫的区域重点监测是否定殖,在寄主作物种植行取样点,每50亩取10个样点(不足50亩的取10个样点),每个点采挖0.5m2、深度20cm以内的所有表土,用抬把式粗筛除去泥土,观察是否有蛹和成虫。

3.2检疫监管

按照《马铃薯种薯产地检疫规程》开展产地检疫工作,加强对种薯基地的检疫监管。严禁从疫区[1]调出马铃薯甲虫的寄主繁殖材料和应检产品,禁止从发生区调出未经检疫的马铃薯甲虫寄主材料,携带疫情的必须在检疫机构指导下进行无害化处理。

3.3化学防治

狠抓马铃薯甲虫越冬代成虫出土盛期(4月下旬至5月中下旬)、一代幼虫盛期(6月中下旬)、二代幼虫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等防控关键时期进行化学防治。防控药剂[2]推荐使用啶虫脒、多杀霉素、氯氰菊酯、吡虫啉及噻虫嗪等,不同类型杀虫剂应注意交替使用。

3.4物理防治

在马铃薯播种期,因地制宜实施地膜覆盖,控制越冬成虫出土。

在越冬代成虫出土盛期,每周12次在田间定期人工捕捉成虫和幼虫,摘除有马铃薯甲虫卵块的叶片,铲除农区分布的野生寄主,带出田外集中销毁

3.5农业防治

3.5.1轮作倒茬

发生严重的地区推广马铃薯与谷类、豆类、玉米等作物轮作措施,轮作地间距应超过400使初出土的越冬代成虫觅食困难,得不到适宜食料而死亡。

3.5.2推迟播种

春季可适当晚播马铃薯等寄主作物,使先出土的越冬代成虫难觅食料,增加自然死亡率,从而减少产卵量;同时使出土成虫与其天敌发生期相遇,充分发挥生物控制作用。

3.5.3秋耕冬灌

马铃薯收获后,尽量消除田间覆盖物,及时翻耕冬灌,恶化马铃薯甲虫的越冬条件,减少越冬基数。


附件3

2015年苹果蠹蛾防控技术方案

2014年苹果蠹蛾发生面积83.3万亩次,比上年增加25%。疫情涉及7个省104个县(市、区),其中新增疫情发生县级行政区6个。西线在甘肃省礼县、秦安、麦积等3个县(区)再次诱集到苹果蠹蛾成虫,东线在辽宁省彰武县发生较高密度种群,分别对西北黄土高原和环渤海湾苹果优势产区构成现实威胁。针对苹果蠹蛾扩散危害的严峻形势,为扎实做好2015年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1.防控目标

持续降低发生区虫口密度,平均蛀果率控制在3%以内,有效阻断高风险传播途径,并及时扑灭零星疫情点,切实保障西北黄土高原和环渤海湾苹果优势产区苹果产业安全

2.防控策略

以保护苹果优势产区为核心,通过综合治理持续压低发生区虫口密度,强化检疫监管有效阻断高风险传播途径,实施科学监测,及时掌握未发生区零星疫点。

3.防控措施

3.1调查监测

科学设置监测网点,以苹果、沙果、苹果梨、梨、桃、李、樱桃、胡桃、海棠等寄主植物为监测对象。发生区重点监测发生疫情代表性果园和发生边缘区;未发生区重点监测人口密集的市区或城镇周边地区1公里以内的果园,大中型水果交易市场或集散地周边1公里以内的果园,机场、铁路、国道及主要省道两侧1公里范围内的果园,新发疫情点周边15公里范围内的果园,果汁加工厂内及周边果园、高速公路服务区、城市生活垃圾厂等。

监测点统一采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入侵生物苹果蠹蛾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研制的诱捕器和诱芯,诱捕器之间相距不小于1公里,悬挂高度为1.52米。新发疫情点和疫情铲除后果园周边15公里范围内,应适当增加监测密度。监测周期为410月,检查间隔为每周1次。诱芯按照使用说明定期更换,粘虫胶板每2周更换1次,更换下的废旧诱芯和胶板集中进行销毁。

3.2检疫监管

根据需要对苹果蠹蛾寄主植物产品开展产地检疫检查,做好其寄主植物产品,尤其是用于果汁加工的残次果的调运检疫检查。重点监管果汁加工厂、水果批发集散地。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对果品调运实施公路检查,发现携带疫情的水果进行检疫无害化处理、劝回或销毁等。

3.3化学防治

针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化学防治策略。重度发生区(诱捕器捕获数量(虫/诱捕器/周)10头以上,蛀果率5%以上)每年化学防治45次,中度发生区(诱捕器捕获数量310头,蛀果率2%5%)每年化学防治23次,轻度发生区(诱捕器捕获数量3头以下,蛀果率2%以下)每年化学防治12次。

化学防治以第一代卵和幼虫为重点。把握好防治适期,如需防治,应在每个世代的卵孵化至初龄幼虫蛀果前施药,时间一般为5月中下旬和7月中下旬。还可在早春果树发芽前,采用多菌灵加毒死蜱或石硫合剂全树细致喷雾,杀灭越冬幼虫。

防治药剂[3]可选择溴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除虫脲、虫酰肼、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等。

3.4物理防治

灯光诱杀成虫:每年4月下旬至9月下旬在果园成棋盘式或闭环式设置杀虫灯,设置密度为每20301盏。杀虫灯安放高度应高出果树树冠并定期进行清理。

束物诱杀幼虫:幼虫脱果期用宽15cm20cm的瓦楞纸或粗麻布绑缚果树所有主干部分及主要分枝,诱集苹果蠹蛾老熟幼虫。诱集结束后检查诱集情况,并集中销毁。

3.5性信息素防治

在轻度发生区重点采用性信息素防治。不连片果园可利用性信息素进行诱杀防治,每亩设置35个诱捕器,降低苹果蠹蛾的种群数量。

在连片大面积果园可采用性信息素进行迷向防治,阻隔成虫交配,降低种群数量。春季越冬代成虫羽化后,在果树树冠中上部的阴面通风处悬挂迷向散发器,每亩用量810根,在坡度较高和主风向边缘处24排树(根据地块大小调整)加倍悬挂。2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悬挂。虫口密度较高的果园可结合化学防治提高迷向防治效果。

3.6农业防治

及时清除蛀果及地面落果;在冬季果树休眠期刮除果树主干分叉以下的粗皮、翘皮,用石灰涂白剂涂白果树主干和大枝,消灭其中的越冬幼虫,清除的果实和树皮应集中销毁处理。清除果园中废弃箱、木堆、化肥袋、杂草灌木丛等一切可能为苹果蠹蛾提供越冬场所的物品。


附件4

2015年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

2014年红火蚁发生面积231.5万亩次,比上年增加21.1%,涉及9个省(区、市)的217个县(市、区),其中新增疫情发生省级行政区2个,县级行政区48个。在部分新发省份发生范围快速扩大的同时,一些老发生区呈现加重危害态势,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针对红火蚁扩散危害的严峻形势,为扎实做好2015年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1.防控目标

持续控制发生区红火蚁种群密度,切实遏制红火蚁扩散蔓延势头,有效防范因红火蚁伤人引起社会恐慌和大面积弃耕。

2.防控策略

针对红火蚁传播途径多且复杂的实际,在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检疫监管的同时,重点抓好发生区持续治理和未发生区监测调查。

3.防控措施

3.1调查监测

3.1.1未发生区

访问调查:访问医务人员、居民等,了解当地是否出现过蚂蚁叮蜇伤人事件;向当地农事操作人员及绿化植被维护人员了解,是否看到地面有隆起的蚁巢;向当地管理人员了解,近年来是否从红火蚁发生区调入高风险物品。每个社区或行政村随机访问调查10人以上,记录可疑蚁害发生地点、时间。

踏查:结合访问调查结果,在调查区域内察看或用铁丝等拨开障碍物观察有无可疑的蚁丘。如有,则用铁丝等插入蚁丘510cm,观察是否有蚁群迅速出巢并表现出攻击行为的现象。采集疑似红火蚁标本进行鉴定,确认为红火蚁的,用GPS仪进行准确定位,进一步按照发生区的要求进行监测。

3.1.2发生区

发生范围调查采取访问调查和踏查。

发生动态监测采用监测点定点监测。用新鲜的火腿肠作为诱饵。将火腿肠切成厚1cm、直径2cm的薄片,放入专用或自制的监测瓶中,固定在地面进行诱集。发生区内每个村庄或社区的各种类型场所设置3个以上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放置5个监测瓶,瓶间相距10cm。监测瓶应尽量放置在有蚂蚁活动的地方。放置30分钟后,收集诱集到的蚂蚁,进行鉴定和计数,必要时制作标本。

3.2检疫监管

3.2.1产地检疫

在盆栽植物、苗木、花卉、草皮等应检物生长期间定期对其及周边环境进行检疫。

观察应检物上是否有疑似红火蚁,检查应检物生长的土壤或介质中有无疑似红火蚁、蚁道或蚁巢。调查生产场地周围环境尤其是荒草地、农田、堤坝、路边、河边、草坪、公园、学校、庭院及垃圾堆等,观察是否有疑似红火蚁、蚁道、蚁巢。如发现蚁道,可拨开蚁道收集蚂蚁或者沿蚁道方向寻找到蚁巢后用小铲挖开蚁巢收集蚂蚁。

必要时可使用诱饵诱集:适用于气温为2032°C的干燥环境。方格式设置诱饵(可选择商品化的红火蚁饵剂,或厚度5mm火腿肠片,或大小1cm3午餐肉块),每隔10cm放置1个。将诱饵放置在生产场所或者检疫物品表面,30分钟后检查诱饵上是否有疑似红火蚁。

3.2.2调运检疫

在盆栽植物、苗木、花卉、草皮等应检物调运前,对其及其携带的土壤或介质、包装材料、运载工具等实施检疫,检疫合格后方可从疫情发生区调出。

针对盆栽植物、苗木、花卉、草皮、生产用土壤或介质等物品,首先观察表面有无红火蚁活动痕迹、土壤或介质中有无疑似红火蚁,然后观察枝干、叶片是否有疑似红火蚁,发现可疑现象可用小铲挖开土壤或介质观察是否有疑似红火蚁。针对包装材料等其他物品,应观察运载工具及物品表面是否有疑似红火蚁及活动痕迹,发现蚁道可沿蚁道方向寻找疑似红火蚁或蚁巢,对可疑物品应拆开进行检查。

必要时可使用诱饵诱集:1m3体积或者1000kg重量应检物设置一个诱饵。30分钟后检查诱饵上是否有疑似红火蚁。

3.2.3药剂处理方法

对确需调出发生区的盆栽植物、苗木、花卉、草皮、生产用土壤或介质等物品均须经过触杀作用强的药剂(如氯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等)药液的浸渍或灌注处理。浸渍或灌注时,其栽培土壤或栽培介质均须完全湿润;如果是盆栽,也可以均匀施放毒死蜱颗粒剂、氰戊菊酯颗粒剂、二嗪磷颗粒剂等于栽培介质内(药剂有效成份约占栽培介质的0.0010.0025%),施用完后洒水,须彻底浇透。

垃圾、肥料、土壤等物品调出前施放毒死蜱颗粒剂、氰戊菊酯颗粒剂、二嗪磷颗粒剂等药剂(药剂有效成份约占0.0010.0025%),施用完搅拌均匀,洒水彻底浇透。

3.3化学防控方法

3.3.1毒饵法

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红火蚁发生地点。

采用氟蚁腙、氟虫腈、氟虫胺、茚虫威、多杀霉素等商品化杀蚁饵剂或配置毒饵。要求毒饵作用效果较缓慢,一般施用后26周有较好的防效为佳,达到最终杀死蚁后及其他个体的目的。

3.3.1.1使用方法

可以对单个蚁巢进行处理或在发生区普遍撒施毒饵。在蚁巢密度大、分布普遍的红火蚁严重发生区域可采用单个蚁巢处理与普遍撒施毒饵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防治效果。

单个蚁巢处理:适用于活蚁巢密度较小、分布较分散且诱饵诱集工蚁数量较少的发生区。在距蚁巢1050cm处点状或环状撒放毒饵,注意不要扰动蚁巢。根据活蚁巢大小和毒饵使用说明确定用量,一般直径为2040cm的蚁巢使用推荐用量的中间值,小于20cm或大于40cm的蚁巢使用推荐用量的下限值和上限值。

普遍撒施毒饵:适用于蚁巢密度较大、分布普遍或采用诱饵法普遍诱到工蚁、但很难发现活蚁巢的发生区。撒施毒饵时要覆盖发生区的所有地点。毒饵的用量根据活蚁巢密度、诱饵法监测的工蚁密度和饵剂商品使用说明确定,一般每100m2使用推荐用量的2倍左右。

补施毒饵:在使用毒饵剂防治红火蚁后,经防治效果评定,对分布有活蚁巢、诱集到工蚁的地点进行补施处理。一般采用围绕这些地点小范围点施的方法。处理活蚁巢时毒饵剂的用量同单个蚁巢处理,处理诱集到工蚁的地点按推荐用量的下限值使用。

3.3.1.2防治效果评定

防治前对发生区进行1次全面调查,防治后26周内再进行1次全面调查,分别记录活蚁巢密度、工蚁数量,并进行效果评估。

3.3.1.3注意事项

使用毒饵剂时地表适宜温度为2135,地面应较干燥,使用后6小时内无降雨,并且尽量在红火蚁活动觅食时间施用。

3.3.2灌巢法

适用于有明显活蚁巢的发生区域。在红火蚁活蚁巢密度较小且明显、但对人的健康或重要设施等造成威胁、急需尽快处理的情况下,采用灌巢法防治红火蚁。

3.3.2.1使用方法

将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等触杀作用强的药剂,按照其商品使用说明配制成规定浓度的药液。施药时以活蚁巢为圆心,先在蚁巢外围施2530cm宽的药液带,然后把药液直接浇在蚁丘上或挖开蚁巢顶部将药液浇灌到蚁巢中心地带,浇灌药液时尽可能使药液均匀渗透到1m以下的土壤中,使整个蚁巢湿透。灌药操作要迅速,以减少红火蚁逃逸。一般每个蚁巢用药液量1020升,对较大的蚁巢要适当增加用量。使用时注意不要扰动蚁丘,以免惊动红火蚁,导致蚁群把蚁后转移。

3.3.2.2防治效果评定

防治前对发生区进行1次全面调查,防治10天后再进行1次全面调查,分别记录活蚁巢密度、工蚁数量,并进行效果评估。

3.3.3颗粒剂、粉剂灭巢法

适用于蚁巢明显的发生区域。

3.3.3.1使用方法

采用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等触杀作用迅速的颗粒剂、粉剂时,先将药剂直接均匀地撒布于蚁丘表面及附近区域,然后立即洒水,之后每23天洒水1次,洒水3次以上。使用量根据商品使用说明确定。

使用高效氯氰菊酯等粉剂时,先破坏蚁巢,待工蚁大量涌出后迅速将药粉均匀撒施于工蚁身上。使用量根据蚁巢大小和商品使用说明确定,一般直径为2040cm的蚁巢使用推荐用量的中间值,小于20cm或大于40cm的蚁巢使用推荐用量的下限值和上限值。

3.3.3.3防治效果评定

同灌巢法。

3.3.3.4注意事项

施用粉剂不宜在有较大风力的天气下进行,施药要快速。

3.3.4二阶段处理法

二阶段处理法是先在红火蚁发生区域撒布毒饵剂,1014天后再以触杀性杀虫剂或其他方法处理单个蚁巢。大面积撒施毒饵剂防治效率较高,而采用药液灌巢法、颗粒剂/粉剂灭巢法等处理单个蚁巢速效性较强,两者结合使用,防效很好。

4.防治注意事项

4.1施药操作人员要做好防护工作,避免被红火蚁蜇伤或农药中毒;

4.2在施药区应插上明显的警示牌,避免造成人、畜中毒或其他意外;

4.3在公共场所、住宅区等人群活动较频繁的发生区域要注意选择使用安全低毒的药剂,施药时要避开人流高峰;

4.4在水源保护区、水产养殖区、养蜂区、养蚕区等区域防治红火蚁时要注意选择药剂种类,防止杀伤有益生物和环境污染。


附件5

2015年柑橘黄龙病防控技术方案

2014年柑橘黄龙病发生面积217.4万亩次,较上年增长56.7%,涉及10个省(区、市)267个县(市、区),其中新增疫情发生县级行政区18个。疫情在部分地区呈快速蔓延、加重危害态势,严重威胁我国柑橘产业安全。针对柑橘黄龙病扩散危害的严峻形势,为扎实做好2015年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1.防控目标

有效遏制柑橘黄龙病疫情扩散蔓延势头,逐步降低发生区柑橘黄龙病危害程度,将连片柑橘种植区病株率控制在3%以下,柑橘木虱虫口密度控制在1/100株以下。

2.防控策略

以狠抓措施落实为关键,以强化统一(统一种植健康种苗、统一防治木虱、统一挖除病树、统一冬季清园)服务为保障,坚持分区治理,坚持综合施治。

2.1病虫兼有区

即柑橘黄龙病和柑橘木虱均有发生危害的柑橘种植行政区域。

轻发病果园:果园病株率在3%以下,受害程度相对较轻,经济产量基本不受影响。采用疫情调查、管制苗木、挖除病株、防治木虱、健身栽培、补种健康苗木等防控策略,最终达到果园无病状态

中发病果园:果园病株率在3%30%,采用疫情调查、管制苗木、挖除病株、防治木虱、健身栽培、补种健康苗木等防控策略进行综合防控。发生范围广、发病较轻的区域,经过几年的综合防控后病株率控制在3%以下,发病较轻的局部区域降到1%以下,经济产量基本不受影响。

重发病果园:果园病株率在30%以上,已无经济价值的,应立即实行全园改造,改种其他作物。

2.2无虫有病区

即尚未发现柑橘木虱,但有柑橘黄龙病发生的柑橘种植区域。采用及时彻底铲除病树,加强柑橘木虱和柑橘黄龙病疫情监测,管制苗木,清除病接穗、病苗木及同批次带进的接穗、苗木等防控策略

2.3有虫无病区

即尚未发现柑橘黄龙病,但有柑橘木虱存在,且与发病区相连或相近的柑橘种植区域。采用加强疫情监测、组织柑橘木虱调查和防治、管制苗木、适度规模经营和健身栽培等防控策略,严防柑橘黄龙病疫情传入,保持区域内无病状态

2.4无虫无病区

即虽无柑橘黄龙病和木虱发生,但应时刻警惕带病苗木传入和柑橘木虱入侵的柑橘种植区域。采用加强疫情监测、管制苗木、健身栽培等防控策略,严防疫情传入,持续保持区域内无病状态

3.防控措施

3.1调查监测

在柑橘种植区,尤其是柑橘黄龙病发生区和扩散高风险区科学进行监测布局,在311月落实专人定期定点调查监测柑橘黄龙病和柑橘木虱发生情况,选择各新梢成熟期,特别是秋梢成熟后与果实转色期进行23次柑橘黄龙病发病情况调查,准确掌握发生动态。

3.2检疫监管

严格审查柑橘类品种母本园、良种场和苗圃,按照《柑橘产地检疫规程》的要求选择具备隔离条件的地块建立柑橘苗木基地,选择无病砧木和接穗培育健康苗木。

严格实行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产地检疫发现疫情,就地对染病苗木进行拔除烧毁,该苗圃其他苗木不能调运销售;苗木调运检疫发现疫情的,应停止调运并销毁该批苗木。

封锁疫情发生区苗木,限制发生区内种苗和接穗等流入无病区。发现非法调运的依法扣留,及时销毁。

3.3挖除病株

调查中确认的病株,应先施药防治柑橘木虱,然后立即挖除,挖除的病株一律集中销毁。对失管果园和房前屋后的病株,引导果农自觉挖除病树,确保防控不留死角。

病株应连根全株挖除;如不能及时连根挖除,可整株砍除,但所剩病株高度不得高于10cm,且在茎干切面涂上除草剂或煤油、沥青、柴油,盖上黑膜,加速其外皮层腐烂,防止次年抽生新梢,招引柑橘木虱为害和传病。

3.4木虱防治

化学防治:冬季清园时,应全园施药防治12次;在春夏秋三梢新叶始见时,所有果园(含失管橘园和房前屋后的果树)应及时施药防治。施药时,连同果园周围的芸香科植物一起喷洒。为保证防治效果,应建立跨区域的防控协调机制,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把握防治时期,统一开展化学防治,确保不留死角。

防治药剂可选择喹硫磷、啶虫·毒死蜱、联苯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噻虫嗪、高氯·毒死蜱等。

物理防治:可在果园内悬挂黄板,监测柑橘木虱发生动态的同时诱杀柑橘木虱,降低田间虫口密度。

3.5农业措施

3.5.1建立健康果园

选择隔离条件好、远离病果园200米以上区域建园,清除果园周围的枳壳、九里香、金柑(弹)、金豆、黄皮等芸香科植物,果园及附近禁止种植两面针、吴茱萸等中药材植株。

3.5.2选用无病苗木

选用按《柑橘苗木产地检疫规程》生产繁育的健康苗木。

3.5.3加强三梢管理

结合当地生产实际,结果树的夏梢全部抹除,统一放秋梢,促使新梢抽发整齐一致,缩短嫩梢期,改变柑橘木虱繁殖生长环境,压低柑橘木虱虫口数量。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93820将马铃薯甲虫发生区划为疫区。

[2]所列化学药剂对马铃薯甲虫防控有效,但未登记用于防治马铃薯甲虫。生产中可根据马铃薯甲虫疫情防控需要,征求农药管理部门意见后选择使用。

[3]所列化学药剂对苹果蠹蛾防控有效,但未登记用于防治苹果蠹蛾。生产中可根据苹果蠹蛾疫情防控需要,征求农药管理部门意见后选择使用。

【纠错】 【打印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